“过去在省外打工,一年到头见不着孩子,如今在家养蚕,既挣了钱又顾了家。”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王子树乡村民王兴川的话,道出了边疆山区群众从“两难”到“两全”的转变。
近年来,为破解挣钱顾家两难全,陇川县紧抓东桑西移发展机遇,依托资源禀赋把蚕桑产业打造成农村创业就业平台,构建起“产业在乡村、就业在家门、农民变工人”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在家门口带动群众增收,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政策赋能,脱贫人口发展蚕桑有盼头
“进厂打工就脱贫,回家务农就返贫。”邦外村脱贫户窦三无奈地说道。由于缺资金、缺技术,很多脱贫户只能外出务工挣钱养家。为帮助群众彻底走出贫困,陇川县委、县政府将蚕桑产业定位为全县主导产业,科学规划发展路径,投入资金实施“桑苗补助、蚕棚建设、地膜覆盖、蚕种保险”全链条扶持,彻底消除群众“起步难”问题。成功引进以德宏正信为龙头的多家企业入驻陇川投资建厂,采取“龙头企业+工厂化专业化小蚕共育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从种桑、养蚕到缫丝、织绸的全产业链,推动蚕桑全产业链发展,让群众吃下“定心丸”。
党员带头,打工夫妻回家养蚕有底气
聚焦群众“怕风险、怕亏本”的观望心态,发挥党员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带动示范作用实施“党员带户”工程,引导党员新技术先学、新产业先试、风险先承担、市场先开拓,带动部分农户种桑养蚕,产出好茧卖出好价,用实实在在的收益打消群众顾虑。“靠体力外出打工越来越难,看到政府扶持蚕桑产业,又有党员带头种养,我们夫妻算算账,决定回乡跟着干。”王兴川夫妻大半辈子都在省外务工,如今回家种下90亩桑园,第一张蚕茧就收入3005元,今年养蚕35张、预计收入10万元。如今,全县像王兴川一样放弃外出务工回家发展蚕桑产业的夫妻有600余对,种桑养蚕收入让他们底气十足。
户企联结,返乡青年挣钱顾家有奔头
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保底价+优质优价”收购协议,2025年蚕茧价格达每公斤53元,较2015年增长46%。同时,对“先进村”“养蚕大户”“科技示范户”给予最高5万元奖励,激发群众比学赶超热情,让蚕农放心种好桑、养好蚕、产好茧。“不用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能挣钱顾家!”护国乡边河村村民窦大是一名返乡青年,靠着种桑养蚕被表彰为“先进户”,并把两个孩子培养成了“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屋内一面墙上贴满了两代人的奖状,父勤脱贫、子勤学优的故事被传为佳话,返乡青年回家种桑养蚕有奔头,挣钱顾家两不误。
党建补链,农村青壮就近就业渠道多
坚持“延链补链强链”,通过“以茧招丝、以丝招绸、以绸招贸”,相继引进云南绸库丝绸有限公司、浙江凯喜雅丝绸集团等丝纺行业龙头企业建成“桑园+蚕茧加工+纺织制造+丝绸织造+服装制造”全产业链,新增就业岗位1200余个。利用废弃桑枝种植木耳,进一步延伸蚕桑产业链,项目生产线日产2万个菌包,辐射1600亩桑园,惠及农户980余户,带动周边群众5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罗朗村村民孙石夫妇在桑园务工,月收入超7000元,既能看护孩子,还能照顾患病老人,感慨“在家门口上班,心里踏实。”当地通过党建延链补链,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带动更多农村青壮年在“家门口”长期稳定务工,有效缓解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
从“打工经济”到“产业经济”,陇川县通过党建引领蚕桑产业发展,将传统农业升级为“可兼顾家庭的现代产业”,不仅让群众端稳“就业碗”,更重塑了边疆乡村的家庭结构与社会生态。如今,漫山桑田成为边疆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一缕缕蚕丝正编织着乡村振兴的幸福图景。
(esilk.net声明:本网登载此文旨在传递更多行业资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