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忻城县,一根纤细的丝线串联起千家万户的生计,一幅绚丽的壮锦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借助粤桂协作的契机,忻城将传统资源转化为现代产业,把文化瑰宝发展为增收途径,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增强内生动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新路。
忻城县粤桂协作茧丝绸产业园内展示的丝绸产品
走进粤桂协作茧丝绸产业园,机器轰鸣,一批批蚕茧经过烘干、缫丝、织造等多道工序,最终成为柔软光泽的丝绸产品。忻城作为全国桑蚕大县,桑园面积达26万亩,鲜茧年产值超过25亿元,养蚕业覆盖绝大多数家庭。以往,全县桑蚕产业多以零散种养、传统经验为主,产业链条短、附加值有限。随着粤桂协作的深入推进,这一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通过引进龙头企业、优化政策支持、完善产业链条,忻城逐步构建起“桑—蚕—茧—丝—绸”一体化全产业链体系。目前,茧丝绸产业园已吸引13家企业入驻,其中来自广东的企业9家,形成了产值超十亿元的产业集群,有效带动上千名农民实现就近就业。
“以前最担心的就是蚕茧卖不出去,现在企业上门收购,还实行‘保底价+市场价上浮’机制,我们的收入更有保障了。”红渡镇蚕农黄仕强说。
依托忻城县打造的“忻城壮锦织娘”劳务品牌,本地群众接受壮锦技艺培训
在推动桑蚕产业标准化、数字化升级的同时,忻城还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壮锦织娘”劳务品牌,使之成为当地又一张亮眼名片。作为壮锦的重要发源地,近年来,在粤桂协作机制支持下,当地人社部门与文化企业合作开展“壮锦织娘”培训班,吸引大批农村妇女积极参与。
“壮锦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如今还能成为一门职业,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学员莫大姐在培训课上表示,她希望学成之后能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增加收入。
培训班主讲教师兰培文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技艺传承人,曾荣获全国“诚信之星”称号。这位“90后”青年多年来坚守壮锦技艺,并不断推动其创新性发展,将壮锦元素融入围巾、家纺、文创等产品中,助力“指尖技艺”走向更广阔市场。
“‘壮锦织娘’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个有温度的劳务品牌。通过系统培训,学员既可掌握一技之长,进入工坊就业,也能居家灵活接单,实现文化传承与增收致富的双赢。”兰培文说。
忻城县通过盘活本土资源,衔接东西部协作力量,正逐步走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振兴之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esilk.net声明:本网登载此文旨在传递更多行业资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