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武陵山区,绿意盎然。在黔江的石缝间,桑树顽强生长,一片片桑叶泛着光。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正孕育出一条蓬勃发展的蚕桑产业链。8月20日至22日,重庆市蚕业总站站长李海波带专家团走进黔江,深入桑园、蚕房、缫丝车间和菌菇培育房,对蚕桑产业开展全面调研,记录这条依靠科技焕新的乡村振兴“新丝路”。 蚕房里的“科技曲”:从“老经验”到“新标准” 走进金溪镇标准化蚕房,蚕宝宝正啃食桑叶,“沙沙”作响。方格簇整齐排列,雪白的蚕茧如珍珠镶嵌。“以前靠老经验,现在有了《地理标志产品黔江桑蚕茧》地方标准,产量和质量都提高了。”金溪镇桑蚕科技服务站老吴介绍,全镇春夏蚕茧产量增长8.5%和16.1%。蚕农老田笑着说:“今年桑叶好,蚕多吃两百多斤,单粒蚕茧重1.65克,比往年多了0.15克,预计能增产15%。”一旁,技术员正指导农户应对秋季温差和虫害防治。每一项技术的落地,都推动养蚕业走向科学化。 车间里的“变革力”:千绪丝机编织“规模奇迹” 产业的蜕变,在丝绸工业园区的缫丝织绸车间里得到了最具震撼力的体现。8800余缫丝机齐声轰鸣,32台先进的意大利剑杆织机转子飞旋,缕缕银丝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在机械的精密韵律中,编织着效率与规模的奇迹。缫丝产能占全市58.7%,织绸产能占全市42.79%,企业盘算着新增2000绪生产线,鲜茧缫丝生产线,再开动两班生产······以工业扩产能,带动一产、三产,辐射周边联动发展,成为黔江蚕业人的发展共识。意大利高档丝绸品牌商来了,日本客户签下了订单,黔江生丝免检,黔江海关通道便捷。丝绸工业在这样的轰鸣声中完成蜕变。循环里的“新魔法”:桑枝废料里长出“致富菇” 如果说缫丝织绸是茧丝绸产业的延伸,那么桑蚕生物资源循环利用则展现了黔江蚕桑的“点金术”。在桑枝菌菇厂房里,一幕“变废为宝”的奇迹正在发生。以往被焚烧或废弃的桑树枝条,经过粉碎、发酵,被制成菌棒。在这特殊的“土壤”里,一簇簇饱满的香菇如花朵般探出头来,散发出阵阵清香。“没想到桑树条子还能‘长’出蘑菇来,咱这地里真是啥都不浪费!”正在采收的农户笑着说。以桑为源,以菌为链,打造绿色科技生态圈,实现“桑—蚕—菌—肥”循环发展,不仅延长了产业链,更增加了效益链,让蚕桑产业实现了绿色、可持续的发展。 科技里的“未来梦”:蚕桑走上科技新赛道 产业的未来,在于科技。在黔江,蚕桑早已不再是“种桑养蚕”的简单概念。为促进黔江蚕业可持续发展,推动产业供应链优化升级,黔江已与西南大学达成《蚕桑丝绸全产业合作框架协议》,由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入驻黔江武陵山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在桑蚕配合饲料研发、工厂化饲料养蚕环境控制和病理防治、蚕病精准检测、蚕品种筛选、优质高效桑园建设、丝绸加工及蚕丝生物医药开发利用等方面开展合作攻关、成果转化,解决家蚕配合人工饲料养蚕等“卡脖子”问题,以推动黔江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变革性发展。 专家点评:“三稳”产业夯实乡村振兴路 “黔江蚕桑产业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稳’。”黔江区林业局正高级工程师徐兵总结道,“黔江蚕桑产业‘稳’在三方面:收益稳,有订单、保险和政策支持;就业稳,全链条提供大量岗位;生态稳,桑树固土保水,循环利用绿色低碳。”李海波也表示:“黔江蚕桑已成为重庆一面旗帜。全产业链布局扎实创新。期待未来继续强化科技、品牌和市场,成为全国新标杆。”八月的武陵山,石缝中生长出的不只是桑树,更是一条科技赋能、循环增值、融合增效的蚕桑新路。从靠天吃饭到靠标准发展,从单一养蚕到绿色循环,黔江用一株桑、一颗茧、一根丝、一朵菇,写下石漠化山区“点绿成金”的奇迹。
专家服务团在蓬东乡与蚕农交流,查看新栽桑苗长势
现代化缫丝车间内,工人正在千绪缫丝机上忙碌
繁忙的菌菇车间
科研人员在中试车间内观察人工饲料养蚕情况
(esilk.net声明:本网登载此文旨在传递更多行业资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