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四川省会东县夏蚕收购正迎来高峰期。各地蚕农满载洁白饱满的蚕茧涌向收购点,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从春蚕到早夏蚕的持续丰产,再到正夏、晚夏蚕的踊跃订种,蚕桑产业呈现出稳中有进、提质增效的良好发展态势。
近日,在大崇镇蚕茧收购点,一辆辆满载蚕茧的摩托车、三轮车陆续驶入站内,一筐筐雪白的蚕茧散发着淡淡的蚕蛹气息。蚕农们围坐竹篮旁仔细分拣杂质与破茧,随后与收购人员配合,完成过筛、称重、抽样、评级、出单等流程,现场秩序井然。
“这次卖了106.6公斤,收入5200多元,后续每公斤还有5元补贴。”刚卖完蚕茧的蚕农祝世金看着手里的小票,高兴地分享他的喜悦,“这一季养了4张蚕种,家里还有点没卖完,明天接着来。今年计划养15张,目前收购均价不错,心里很踏实!”
“我们该批次养蚕1324张,现在每天能收2万公斤左右。”会东县茧丝绸公司大崇茧站站长康明祥介绍,得益于前期饲养指导到位,蚕茧质量上乘,农户对收购价普遍满意,“这一季预计收茧6.1万公斤,平均收购价大概在56元一公斤,蚕农售茧收入估计达300万元。”
今年以来,会东蚕桑产业整体表现亮眼。已经收购完成的春、早夏蚕两批实现了发种量、产茧量、单张产茧和售茧收入“四增长”,为全年目标完成奠定坚实基础。
产业提质增效的背后,是基地建设的扎实推进。今年,会东县在大崇镇、鲁吉镇等地建设粮桑现代农业园区,201万株新栽桑树全面完成种植,其中嫁接苗133万株、实生桑68万株,成活率超95%,让农户实现“种桑不愁苗,养蚕有人教,卖茧有保障”。“我们村400多户都在养蚕,今年收入很可观,茧型和产量比往年明显提升。”大崇镇半山村党支部副书记周宗富说,全村对蚕桑产业信心十足,今年蚕茧收入有望达500万元,2027年产茧计划突破3000担。
此外,州级蚕桑技改项目(共育室、催青室)已建成投用,县级乡村振兴蚕业基础设施项目的智能化设备、电动蚕台等全部配置到位,加之蚕桑专用复合肥供应充足,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保障下半年蚕茧生产工作有序推进,当地相关部门与企业联动发力,组织驻村蚕技员深入村组蚕室提供技术指导。特意选择了抗高温、抗病力强的雄蚕品种“秋华×平30”发给蚕农饲养;提高小蚕共育面,抓实蚕室蚕具消毒、桑园病虫害治理等工作,确保蚕健康生长。收购环节则严格执行“按质论价、优茧优价”政策,镇村干部深入一线做好服务协调,全力保障蚕农利益。
下一步,会东县将持续加大蚕桑产业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让更多蚕农共享发展红利,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