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黔江区黄溪镇三阳村看到,一棵棵桑树在春风中冒出了新芽,一部分农民正在“蚕桑+蔬菜”模式下进行耕作。在成片的桑园中,桑、蔬合理搭配,构成了一幅清秀、优美的画卷。黄溪镇蚕茧站站长秦光仲讲,进一步推进“桑+菜+猪”模式,从多方面推进农民增收,将进一步推进蚕桑产业的发展。事实上,在三阳村,“桑—菜—猪”、“桑—薯—猪”等模式随处可见,蚕农多了一条致富之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30万担优质蚕茧基地的建设,新造桑园5万亩,实现年产茧3.5万担。这无疑为当地村民栽桑养蚕致富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三阳村3组秦绍远家,他们一家人正在对蚕桑进行春季管理。秦绍远说:“桑+菜+猪,确实是一个能赚钱的好项目。”据了解,前些年秦绍远一直在外面打工, 2006年,他回家承包了本组无劳力户的桑园30余亩,抱着试一试想法,有效益就搞,没得效益就跑的心态开始学习管桑养蚕。通过努力,当年养蚕28张,产茧21担,养蚕单项收入就达1.8万元。这笔收入,增强了他管桑养蚕的热情,进一步坚定了对蚕桑产业的发展信心。去年,他已建有6间标准化室外养蚕大棚,1间标准化小蚕共育室和1间共育大棚,年养蚕收入达3万余元。同时,他还通过“桑—薯—猪”的模式进行生猪养殖,发展生猪产业,增大蚕桑的亩产量。
在太极乡太河村张春家,记者看到,近年来他家一直采用“桑—菜—猪”、“桑—薯—猪”、“桑—草—猪”等模式,在大力发展蚕桑的同时,也在积极发展生猪产业。“去年,仅生猪收入就达4万元,这种模式确实好。”张春说。
在全国桑园面积锐减、大面积毁桑弃蚕的情况下,黔江区实现了桑园面积扩大一倍的可喜成绩。这与黔江区委、政府的重视密切相关。2008年区委、区政府作出了建设30万担优质蚕茧基地的决定,提出了到2012年全区建成20万亩桑园、产茧30万担的宏伟目标,配套发展丝绸印染服装产业,将黔江区建设成重庆市最大、全国知名的优质茧丝绸出口基地。
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国内蚕茧价格大幅度下滑,丝绸行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最严峻的考验。如何在这种环境之下使蚕桑产业得到更大的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30万担优质蚕茧基地的建设,新造桑园5万亩,实现年产茧3.5万担目标,因此,要把工作重点突出在“实在”和“优质”上,快速扩大优质桑园面积,建立桑园管理和投入机制,真正做到栽桑必管桑、栽桑必养蚕;要进一步探索蚕桑综合发展模式,促进蚕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大力推广“桑—菜—猪”、“桑—薯—猪”、“桑—草—猪”、“桑—鸡”、“桑—药”、“桑—菌”等模式,提高桑园的综合利用率和亩桑综合效益。同时,还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狠抓关键环节,切实有效地通过一些短期培训和实习操作,为全区培训一批技术过硬的村级技术员、共育员和养蚕示范户,提高养蚕效益。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