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岱岳区蚕茧产量连续八年居全省第一
 

岱岳区蚕茧产量连续八年居全省第一

来源:中国泰山信息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9-03-02   |  阅读次数:767次

立春刚过,岱岳区养蚕大户石龙义心里又打起了新算盘:“牛年好种田,搭上区里推广桑蚕标准化生产这班车,俺打算把自家的桑蚕质量再提升一级,争取收入突破5万元大关。”岱岳区质监分局负责人介绍说,依靠标准化植桑养蚕,老石家去年养的鲜蚕茧个大丝好,2000公斤“蚕宝宝”收入达到4.8万元。这是岱岳区农民依靠标准化植桑养蚕致富的生动写照。
    如今,在岱岳区,像石龙义这样的养蚕示范大户有四五百家。近几年来,岱岳区通过推广植桑养蚕标准化生产,既提高了桑蚕茧产能和质量,也增加了农民收入,使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生产“蚕宝宝”鼓起了“钱包包”。2008年,这个区蚕茧产量达到390万公斤,连续8年保持全省蚕茧生产第一名。示范区农民人均年增收1500元,全区桑蚕茧年收入超过1亿元。越来越多的农民靠着农业标准化这本“真经”尝到了甜头。

    岱岳区自古以来就有植桑养蚕的习惯,但几年前,岱岳区桑农蚕农大都实行各家各户的分散式、经验式的管理,品种单一、质量不稳定成为制约桑蚕茧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瓶颈。市质监部门经过调查论证,把桑蚕茧申报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桑蚕茧产业自此步入了标准化发展的轨道。

    示范区建设过程中,质监部门积极主动向当地政府汇报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岱岳区成立了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政府与示范乡镇、示范乡镇与示范村、示范村与示范户签订责任状,丝绸公司与乡镇蚕茧站签订责任状,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落实任务目标,形成四级责任网络,周密部署,严格考核。

    建立健全桑蚕茧生产标准体系,提高桑蚕茧质量。市质监局岱岳分局联合丝绸公司等单位制定发布了《小蚕共育技术规程》、《大棚养蚕技术规程》等10项农业地方标准,对桑园管理、鲜茧分级等各个环节全部纳入标准化管理,并强化资金、农资和基础设施及政策扶持,扶持祝阳镇、夏张镇、房村镇等3.1万户蚕农引进新蚕品种30多万张,配套完善了全区桑蚕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实现了统一标准规范、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技术管理、统一检验标准、统一考核办法的“五统一”管理。全区先后修建示范园20余处,建立标准小蚕共育室340处,养蚕大棚面积44万平方米,使桑蚕业成为岱岳区主导产业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质监部门还不断加大对桑蚕茧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推进桑蚕茧产业化。引导桑蚕茧示范区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延长桑蚕茧的产业化链条。目前,泰安市丝绸公司和山东泰山制丝有限公司在这种模式的带动下,已发展成全市桑蚕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年产鲜茧8630吨、年产白厂丝1300吨,产品主要销往西欧、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年创汇达900万美元。

    为指导桑蚕种养户熟悉标准,严格按标准生产,他们通过走进田间地头和登门入户、印发明白纸、经验交流等方式,发放20多万份技术明白纸,举办培训班30多次。祝阳、夏张、马庄等13个乡镇68个试点参加培训的蚕农达6万多人次,达到每个养蚕户都有管桑养蚕明白人,从而使科学养蚕的知识深入人心,标准化养蚕水平明显提高。

    据市质监局岱岳分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岱岳区实施桑蚕茧标准化示范区以来,桑产量每亩增153.6公斤,亩产值3950元。同时,蚕质量也有很大提高,上茧率提高5个百分点,茧层率提高1个百分点,鲜茧质量提高了两个茧级,丝质也有明显提高,洁净率提高了0.5个百分点。蚕农收入1.04亿元,对财政贡献1371.4万元,亩增效益560元,蚕农平均增加收入1000元。桑蚕业不仅富了一方百姓,而且成为全区10多个乡镇的支柱财源。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