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绿桑银茧写匠心——记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全诚
 

绿桑银茧写匠心——记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全诚

来源:河池融媒  |   作者:河池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覃裕镔   |  发布日期: 2025-05-06   |  阅读次数:24次

       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他用20余年的坚守与奉献,书写桑蚕产业的传奇。他不仅是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更是当地桑蚕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和指导者。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的嘱托,为毛南山乡的产业振兴铺就了一条绿桑银茧之路。

      他就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桑蚕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全诚。

       2005年,当全诚第一次踏上毛南山乡的土地时,这里还是一片相对贫瘠和落后的地区。桑蚕产业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当地农民缺少技术支持,管理粗放,产量和效益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面对这样的现状,全诚没有退缩,反而激起了他学农、支农的热情。

     “我当时就想,既然选择了农业这条路,就要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处,为农民兄弟做点实事。”全诚回忆起当初的决定,眼神中依然充满了坚定。

       从此,全诚深深扎根于毛南山乡,与桑蚕产业结下了不解之缘。烈日下,他挽起裤腿,与农民一同弯腰查看桑叶长势;细雨中,他撑着伞,在桑园里仔细观察病虫害情况。他发现,品种老化、技术落后、病虫害频发是制约当地桑蚕产业发展的瓶颈。为了打破这一困境,他毅然踏上了科研攻关的征程。


      要想让桑蚕产业焕发新生,就必须狠抓良种良法,重点普及高效省力化养蚕技术。全诚集成编写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桑蚕生产实用技术手册》,成为环江农村蚕农培训的主要教材。同时,他还结合实践经验,总结了一套适合毛南山乡的桑蚕养殖模式。
       为强化产业带动效应,他创新构建“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社纽带+示范基地辐射+农户参与”的现代化产业联合体,打造了一批绿色高效桑蚕示范园区。在他指导下创建的环江南大门桑蚕专业合作社于2021年成功获评国家级示范社,并入选全国第二批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这些成果有力推动了环江桑蚕产业示范区获得自治区“四星级”认定,形成产业升级与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晨露未晞的桑园里,全诚蹲下身子,指尖轻捻着一片嫩叶,向身旁的农民讲解:“这桑叶啊,是蚕宝宝的口粮,一定要保证新鲜、无污染。施肥要适量,多了会烧根,少了又长不好。”围拢的农户们俯身细看,将他的每句叮嘱都记在心里。为让技术真正落地,全诚把培训课堂搬进田间——哪个时节该剪梢留芽、怎样辨别带病桑苗,他都手把手教授到位。沾着泥点的裤腿和沙哑的嗓音,成了毛南山乡最生动的技术教材。
      “养蚕就像养孩子一样,要细心、要耐心。”全诚这句朴实的话语,深深印在了环江农民的心中。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当地养蚕技术显著提升,桑蚕产量和品质实现跨越式增长。截至2024年末,全县桑园面积达20.26万亩,年发种量98.43万张,产茧量突破4.37万吨。蚕农卖茧收入创下26.45亿元新高,白厂丝年产量达1521吨,实现产值8.04亿元。目前全县4.92万农户从事桑蚕产业,其中6234户为脱贫农户。如今,桑蚕产业已成为毛南山乡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作为自治区人大代表,全诚始终践行“脚下沾泥土,建言有温度”的履职理念。他坚持深入社区农户,听民声、察民情,精准把握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通过人大建议传递基层声音。针对广西桑蚕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他在自治区两会上提交了《关于优化耕地用途管理,稳定桑园面积,推进全区桑蚕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等高质量提案,推动多项惠农政策落地见效。“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在他一次次调研走访、一份份务实建议中得到了生动诠释。

       20多年来,全诚将全部心血倾注在桑蚕产业发展上。他的执着奉献获得国家高度认可:2016年12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授予“2014—2016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2019年12月再次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授予“2016—2018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2021年4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5年,又荣膺“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这一连串沉甸甸的荣誉,见证着他在桑蚕产业领域的辛勤耕耘。但对全诚而言,这些嘉奖不是奋斗的终点,而是迈向更高目标的新起点。

    “组织群众种好一片桑,养好一条蚕,结好一粒茧,以绿桑银茧铺就致富路,是我的初心。”作为环江桑蚕产业发展的技术带头人,全诚时刻以解决全县桑蚕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突破全县桑蚕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为己任,把提高单产、优化质量、增加效益的根本途径放在依靠科技进步上,让毛南山乡的桑蚕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录入者:栏目编辑1| 审核员:石韡韬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