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广西河池打造蚕业强市
 

广西河池打造蚕业强市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9-02-25   |  阅读次数:755次

河池桑蚕生产规模遍及全市11个县区,桑园面积发展到62万亩,居全区第一。今后五年,将在科学规划、促进产业集群、推进原料基地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以及实施品牌战略等方面有所突破
  近几年,河池抓住 “东桑西移”机遇,河池市桑蚕业迅速崛起,成为广西乃至全国市州级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

   产业初具规模

  据了解,河池桑蚕生产规模遍及11个县区133个乡镇1045个村23.25万户。2007年全市桑蚕生产总产值13.23亿元,稳居广西蚕业龙头老大的位置。桑园面积从2003年的18.4万亩发展到现在的62万亩,养蚕204.7万张,鲜茧总产值达7.68万吨。桑园面积达到62万亩,占广西桑园的29.25%,全区第一。

  2008年,尽管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河池桑蚕业仍创佳绩。蚕种饲养量188.98张,鲜茧产量143.56万担,桑蚕总产值10.77亿元,养蚕户平均收入3652元,桑蚕规模稳居全国第一。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李奕仁说,河池市的蚕丝产业,不仅在规模、总量上举足轻重,而且在单产、质量上也已经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广西区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韦坚祥表示,按河池蚕丝产业现有基础和发展势头看,只要牢牢把握国家“东桑西移”的机遇,河池有望发展成世界级蚕丝产业基地。

  据了解,河池市发展目标2010年全市发展桑园面积达到80万亩,蚕茧产量12万吨的目标。今后五年,在蚕丝深加工,加快实现产业升级、科学规划蚕丝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推进原料基地化布局和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战略等方面将有所突破。

   深加工亟待推进

  河池在种桑养蚕和缫丝加工上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发展潜力,然而,跻身于茧丝绸产业强市却尚待时日。据了解,河池市2007年只有17家缫丝加工企业,织绸企业仅一家,而如交织、丝毛、家纺用丝绸及厚重宽幅织物等高档丝绸产品生产仍是空白。深加工水平落后,产业链条短,桑蚕附加值低一直是制约河池蚕丝产业发展的瓶颈。

  为此,河池市提出,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机遇,因势利导,把蚕茧生产与缫丝、织绸、服装生产、出口贸易及桑蚕行业附产品等初、深加工、无害处理、增值销售有机联结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走农工贸一体化发展的道路。

  据悉,河池将建设4个区内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大型蚕种场,培育3个年产蚕茧生产万吨级基地县,建设10个年产鲜茧超5000吨的基地乡镇,培育5个年产生丝1000吨的缫丝龙头企业,组建和培育1个具有自主品牌和自营出口能力的茧丝绸企业集团,构建2个缫丝、织绸、服装生产工业园区,建立1个茧、丝、绸、服装交易市场,以促进茧丝绸产业链全面发展。

  目前,河池茧丝绸加工企业从几年前的3家扩大到17家。2006年9月,广西恒源达丝绸有限公司生产出广西第一块丝绸,成为广西首家丝绸面料生产企业。广西嘉联丝绸有限公司生产的“绮源”牌经线丝,荣获2007年广西优质名牌产品称号,并打入区外老生产基地茧丝市场,打破了所谓“广西的生丝不能作织绸经线”的行业偏见,填补了长期来广西茧丝只能作纬线不能作经线的空白。

    发展与环保并进

  要实现由蚕茧资源大市向茧丝绸产业强市的发展,任由污染并不是强的表现。

  其实,环境污染问题仍是河池桑蚕业的一块心病。河池市科学技术局高级工程师崖巨钊说,河池市的桑园大都存在杂花种植的现象,有的甚至建在污染严重的厂矿企业附近,造成养蚕过程中的二次污染,蚕病发生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由于观念、认识和技术不足,对养蚕生产的废弃物缺乏有效的处理和管理,导致环境污染严重。

  广西区招商局局长陈端喜也对茧丝绸产业链拉长后,印染企业进驻带来的排污问题表示担心。

  近年来,河池在治理污染问题做出了巨大努力。一方面建立全市桑、蚕病虫害发生监测、预报系统,制订全市重大桑、蚕病虫害爆发防范处治预警方案。规范全市蚕药生产、销售市场,取缔蚕用催熟激素和蚕用营养饲料的销售。规范全市蚕沙坑建设,综合治理蚕沙环境污染,各县区结合“城乡清洁”制订出台净化蚕区环境卫生的“村规民约”,确保群众养蚕稳产、高产。大力发展生态蚕业,推行“桑—蚕沙—无公害蔬菜”、“生丝—废水—螺旋藻”等生态模式生产,促进蚕丝产业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实现蚕丝产业的良性循环生产。

  另外,加强工业园区规划,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设备,实现资源共享,减少公共配套投入,减少投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节能降耗,提高环保。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