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江苏科技大学开展“蚕桑科技支农”志愿服务活动
 

江苏科技大学开展“蚕桑科技支农”志愿服务活动

来源:科普中国网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24-09-14   |  阅读次数:234次

近日,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和“蚕桑科技小院”师生组建“丝路”实践团来到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开展蚕桑科技支农系列实践活动,为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服务地延川县属暖温带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所产桑叶粗蛋白、脂肪、可溶性总糖含量优于南方地区,且叶片肥大,产量较高,是栽桑养蚕最佳适生区之一。

期间,实践团成员来到延川县永坪镇,江苏科技大学潘刚副研究员和“丝路”实践团爬山查看修葺整齐的层层桑田,并就桑树田间管理对蚕农进行分析和技术指导。在源流湾和封家湾蚕房,实践团成员们参观了蚕房内整齐划一的蚕台,蚕农介绍了目前养蚕育蚕的各个环节和做法,潘刚老师针对不同的环节一一提出建设性意见,让大家对蚕桑生产有了更加直观和科学的认识。带队老师邹金城和当地养殖户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表示如果遇到技术方面的难题,学校方面会随时提供支持和帮助。

 

随后,实践团成员在当地举行了“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教学实践基地”挂牌仪式,以此为契机,今后江苏科技大学将继续常态化开展栽桑养蚕技术指导,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通过此次科技支农实践,对科技助力传统产业振兴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潘刚老师也提出:“我们会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优势,助力延川县打造特色蚕桑产业,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实践团成员还来到贺土坪村,与村干部、养蚕户一起编制育蚕台苇帘和装桑叶的竹篓。在村民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们们按照传统工艺,选取柔韧的苇草编织成条,再按照一定的规律编成苇帘,虽然动作有些生疏,但大家都乐在其中,很快就编出了几米长的苇帘。村干部说:“编织苇帘、竹篓既是传统的养蚕准备工作,也是贺土坪村传承蚕桑文化的重要方式。”

 

在康家村,实践团成员们了解到,目前种植的桑蚕品种育711和选792,均属于适宜当地生长的优质品种,康家村当地的桑园规模目前已经达到460多亩,近年来延川县大力发展桑树种植,去年全县的种植面积已达到5000多亩,相关部门提早规划、精心选种,深入各个桑园耐心指导,尽可能保障桑苗栽种的高存活率,高原桑园已成为延川县的一张亮丽名片。

 

现如今,延川县正着力将桑蚕产业打造成为其重点培育的特色产业。随着该产业的日益壮大,其投资规模小、劳动强度低、收益周期短、经济效益高的独特优势日益凸显,成为经济基础薄弱村庄实现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自从当地与江苏科技大学开展合作交流,科学发展桑蚕养殖以来,桑蚕养殖产业稳步发展,桑蚕种植势头喜人,村民们的收入也有了显著提升,积极性愈发高涨。当地种植户刘来有介绍说:“去年养了两张蚕,收入大概就是7000-8000元,一茬就是二十七八天,不占用农时。”

 

“蚕桑”作为江苏科技大学三大办学特色之一,近年来江苏科技大学师生将蚕桑技术带进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蚕桑养殖基地,通过走访蚕农、赠送优质蚕药、专家授课科普、地方产业链调研、成立实践基地,实现科技支农,助力乡村振兴。

(esilk.net声明:本网登载此文旨在传递更多行业资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