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家蚕种生产国,现有规模不等的蚕种生产单位70余家,分布在17个省区市,年生产(繁育)一代杂交种1000万张左右。
主要生产区在广西、云南、四川、广东、浙江、江苏、山东、 陕西,占生产量的90%以上,其中云南、广西、四川三省区占70%;云南省种茧生产量占60%以上。
10万张以上规模的蚕种生产单位不到20家。
每年出口蚕种80万张左右,主要是集中在中亚国家,仅出口乌兹别克斯坦每年在60万张左右,出口东南亚国家3万张左右。
张会长又介绍了生产(繁育)的主要品种:
年均繁育量达45万张以上的品种有6对,繁育蚕种861万张,占生产总量的86%。其中:两广二号(500万张)、781×7532(105万张) 、菁松×皓月(98万张)、华康3号(60万张)、川山×蜀水(50万张) 、中×日2016(48万张)。
年繁育量在5-45万张之间的品种有8对,年繁育蚕种104万张,占生产总量的10%左右。
年繁育量在5万张以下的品种占生产总量的4%左右。
其中,全龄人工饲料育品种成倍上涨,如中x日2016、优食1号, 三年时间从年生产20万张猛增到100万张。中x日2016是浙江巴贝集团专用品种,优食1号主要供湖南雅士林公司、江苏鑫缘集团。未来三年全龄人工饲料育品种继续成倍增长。雄蚕专用品种市场稳定,如秋华×平30、鲁菁×华阳,主要供四川、云南、浙江、山东茧丝绸一体化企业应用。
张会长接着对红外线鉴蛹机等设备更新升级方面进行了升级。
对于蚕种生产面临的问题,张会长从微粒子病、农药中毒、制种劳力缺乏和技术人员后继人等方面展开论述。
对于解决问题的思路,张会长从突破微粒子病防治技术、与有关部门加强联络、做好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沟通防治时间、采取预防措施、蚕种生产单位加强技术人才培养、提高待遇、改善工作环境、 合理上调蚕种价格、降低蚕种生产单位风险、保障蚕种生产单位利益等方面进行专业论述。
最后,张会长提出若干务实中肯的建议:培育抗病性、抗逆性好的蚕品种;研究微粒子病新的发病机理、规律和防治方法;培育适应全龄人工饲料育的新品种;培育实用的彩色茧品种;培育实用的减少鉴蛹环节的限性品种;培养蚕种生产后继人才;研发实用的机械化、 智能化制种设备;缫丝织绸及贸易等后端产业应给予关注和支持。
(esilk.net声明:本网登载此文旨在传递更多行业资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