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9日第四届“四川工匠”命名大会在成都召开我市共10名工匠上榜。劳动者的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产业,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工匠始终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
今天资小观要带大家认识的是四川红旗丝绸有限公司缫丝技师——凌国青
缫丝,是纺织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艺。是指把蚕茧浸在热水里,加上适量碱液清洗使蚕丝脱离茧壳,然后通过拉伸机械将蚕丝细细拉出,形成较细的纤维,再经过多次梳理和捻合等步骤,最终纺成丝线的过程。
27年间,通过不断学习钻研,凌国青练就了一身精湛的缫丝技艺,她的看绪能力达100绪,缫丝操作四基水平均超过国家标准,为行业树立了“标杆”。何以取得如此成绩?凌国青说,无论是多平凡、多普通的岗位,只要肯坚持、爱钻研,就会出成绩。回忆刚进厂时,凌国青说其实并不容易。“那时候,啥都不懂,条件也差。”凌国青说,1997年进厂时,她被分配在双宫丝车间缫制双宫丝,因机械化程度较低,每天工作下来,一双手在50度左右的缫丝汤里泡得发白,且瘙痒难耐,这一干,就是13年。直到2010年双宫丝车间关闭,凌国青转入白厂丝车间缫制白厂丝,才得以更换岗位。新岗位的操作规程和操作技能与之前完全不同,为了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凌国青虚心向有经验的老职工学习,对操作要领反复思考。天道酬勤,凌国青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凌国青不到3个月就达到了普通人需要半年时间才能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在这个岗位上,凌国青一干又是14年,其产品质量、产量在车间均是名列前茅。
这些年来,她多次获得公司“星级员工”“优秀员工”称号,2009年荣获四川省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被乐至县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2021年荣获资阳市“五一巾帼标兵”荣誉称号,2022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2023年成功当选中国工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23年荣获第四季度“资阳好人”称号和第五届“乐至好人”敬业奉献荣誉。今年1月,她又荣获“四川工匠”称号。面对荣誉,凌国青说:“我只是把手中事干好,为家乡的蚕桑产业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为传承缫丝技艺和提高生产效率,凌国青主动做好“传、帮、带”工作。她把自己多年实践总结的“轻快稳”缫丝操作手法奉献出来,先后培养出了200余名行业内新职工,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职工学钻技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素质(技能)显著提高,企业整体台产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10%以上,缫折下降了3%左右,吨丝降耗达2000多元,以公司年产400吨产丝量计算,每年为公司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30余万元。专注、坚守、传承、创新,这就是凌国青。她用27年,化茧为丝,也化茧为蝶。如今,她仍然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奋战在纺织一线,为“中国桑都”乐至的蚕桑产业发展持续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pape.url--]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