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四川珙县:谋划2009年蚕业产业发展新篇章
 

四川珙县:谋划2009年蚕业产业发展新篇章

来源:www.mofcom.gov.cn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9-01-16   |  阅读次数:964次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县委、县政府召开的首个会议就是蚕业产业化建设总结表彰会,充分说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召开这样高规格的会议,也表明了县委、县政府对蚕业产业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会议主要目的是分析产业形势,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举措,推进我县蚕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刚才,智溢茧丝绸公司作了发言,孝儿镇、底洞镇、沐滩乡作了经验交流;学东副县长对2008年工作进行了总结,对2009年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思路;苏国同志宣读了表彰决定,兑现考核奖惩并颁了奖,同时签订了2009 年目标责任书。下面,我就抓好今年的蚕业产业化建设工作再强调三点意见,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三个新、三个不”。

   一、正确分析面临的新形势,坚定发展信心不动摇

  蚕业产业是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现实路径选择,做好做活、做大做强蚕业产业,是县委、县政府一以贯之的工作思路。近年来,我县确立了蚕桑、烤烟、竹荪、乌骨鸡、岩桂、苦竹笋、肉兔等特色产业,实现了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富民。2008年在全市的三农工作、农业产业化经营、专合经济组织建设、百万元村建设、农村劳务开发等五项考核中,我县包揽了“五个一等奖、三项全市第一”,是全市排名最前、得奖最多的区县。蚕桑作为特色富民的重要产业支撑,随着智溢茧丝绸公司的进入,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蚕业增产增效取得了新的突破。一是产能规模稳步提升。2008年在全省蚕茧普遍下滑15%的情况下,全年发种9.3万张,实现产茧7.18万担,同比增长15.2%,产茧水平跃居全省第三位。二是龙头带动增收明显。智溢茧丝绸公司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蚕农+工业联市场”的产业化组织模式,蚕农“入社入会率”达90%以上,全县发展600多户蚕业万元专业户,40余户2万元以上的专业户,形成了“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的扩散效应。2008年实现蚕农收入8506万元,蚕茧已成为蚕农增收的“真金白银”。三是科技兴蚕整体提升。全面推广了“工厂化”养蚕、多批次错季养蚕技术,“不与良田争地,不与农事争时”,蚕茧单产比全市平均单产高出4.2公斤。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县委、县政府主抓蚕业产业化建设的结果;也是全体“智溢人”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发扬“宁亏企业、让利蚕农”精神的结果;更是广大干部真抓实干的结果。实践证明:蚕业产业化已成为珙县“农民增收离不得、特色富民少不得、农业增效垮不得”的重要支撑,我们务必把这项民生工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正确分析来自两个方面的新形势。首先是负面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2008年面对低温雨雪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生丝国际行情疲软、国内产品滞销价跌,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一些同志对县上抓蚕业产业化的信心和决心产生质疑,在面上不同程度存在发展士气有些低落、工作力度有些减弱的问题。其次,蚕业产业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总体形势。一是经济转向政策趋好。最近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国十条”,中央经济工作会确立了“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变、可持续”的2009年经济工作基调,同时,蚕业作为我国少数具有创汇主导权的优势产业,对蚕业面临的发展困境,国务院专门出台了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六项政策”,国家商务部2009年全部取消蚕茧和部分蚕丝产品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蚕业产业政策环境进一步宽松。二是“东桑西移”步伐加快。当前国际产业、资本加快向我国转移,国内沿海地区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正是在这种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蚕桑产业已经呈现出整体转移的态势。随着“东桑西移”的不断推进,下一步必将会形成“东绸西移”,我县将在迎接以蚕桑为标志的新一轮产业转移中争取更加有利的位置。三是产业调整正是当时。市场经济的规律就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金融危机也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蚕业产业不会因为这次经济危机而退出市场,只会加剧行业竞争、加速优胜劣汰、加快结构调整、加速产业升级。这方面智溢茧公司已走在了前头,投入500多万元启动了1万床丝棉被项目,产品投市以来一直供不应求,茧丝被产业也被确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这为珙县蚕业产业化“变外销为内耗”、降低外向型经济依存度、发展内需型经济找到了突破口。2009年全县蚕业产业发展目标任务已经明确,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锁定目标,不折不扣抓好落实,做到低潮士气不低落、高潮力度不减弱,使蚕业产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各级各部门要彻底打消种种担心和疑虑,再认识,把发展蚕业产业的旗帜举得更高;再造势,把发展蚕桑产业的调子唱得更响;再加压,把发展蚕桑产业的步子迈得更大,进一步夯实产业的基础。非常之时要用非常之力,非常之事要尽非常之责,非常之局要行非常之策。要按照省委奇葆书记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越是严峻的形势,我们越要勇于担当;越是复杂局面,我们越要重于实干,“再大的困难也要上,最好的办法就是干”,现在是更需要拼、更需要干的时候,我们就要带头干、带领干、带动干,才能共度难关,夺取胜利!

   二、开创蚕业产业的新局面,加快发展不松懈

  蚕业产业是一项生产周期短、见效快、投资少、效益高的致富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比较效益明显。各级各部门要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加快蚕业产业在产量突破、效益提升、蚕农增收上下功夫,实现发展多赢。

  一要改造升级“保增长”。充分利用当前全球金融海啸蚕业产业的调整期,苦练内功,动员群众“种好桑、护好桑、管好桑、用好桑”,实现低成本扩张。要通过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经营机制和思想意识,加快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蚕业,用先进适用设备装备蚕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蚕业,用现代农业要求培育蚕农主体,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蚕桑,逐步推进规模化经营和工厂化管理,扎扎实实地推进传统蚕业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推动整个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要按照“一村一品”和“品种优先、适度加密、集中连片、技术配套”的原则,抓好蚕业特色经济产业带和蚕桑“百万元村”建设,全面实现“四化目标”(即建好桑园规模化、订单生产产业化、健全体系标准化、产业支撑集约化)。要充分利用土地流转的形式,协调整合养蚕能手集中经营,真正实现养放心蚕、上优质茧,推动规模生产、集约经营、集群发展,一旦经济复苏、蚕茧价格回升,就迅速抢占制高点,挤占市场份额。

  二要落实政策“壮产业”。要完善政府投入为导向、需求投入为依托、蚕农投入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智溢茧丝绸公司要大力发展蚕业精深加工项目,对蚕业产业升级的一系列配套设施建设要优先规划、优先投入、优先保障。各涉农部门要大力拓展蚕业资金来源渠道,通过以蚕业项目争取省市科技立项资金、以惠农项目获得国家扶持资金等方式,保障好蚕业科技创新、蚕业设施建设、蚕病综合防控和蚕业服务体系,为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要切实落实鲜茧保护价收购制度、优质茧二次计价制度,坚持新建标准化蚕室“一简化两减免”政策,坚决杜绝“蚕贱伤农、毁桑害农”的情况发生。要引导和扶持蚕农发展生产、进入流通、延伸加工,为蚕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要科技兴蚕“促效益”。效益是产业的灵魂,科技是效益的根本。蚕业产业能否持久、健康发展,能否被广大农民所接受、所坚持,不是党委、政府一厢情愿的行政推动所决定的,而是靠质量效益和比较优势所决定的。蚕农通过在众多的产业当中选择比较,认为搞蚕桑保险、搞蚕桑赚钱,比种粮食划算,那他就会坚定不移的发展蚕桑。珙县蚕业的优势在于科技推广和运用,要加大蚕桑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稳定和建设好蚕桑技术队伍、技术服务网络。要抓好小蚕共育、病虫害统防统治、桑树品种改良、多批次发种养蚕示范、优质茧工程,积极开发应用栽桑养蚕过程中各种副产物加工与产品多元化的资源利用技术,推进蚕业标准化建设、工厂化养殖,完善技术规范和品种质量保障体系,力争在提高蚕茧单产、蚕茧质量和综合效益上取得更大突破。

  四要狠抓培训“升素质”。蚕农是蚕业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各施训机构要开展好政策培训、技术培训、市场培训,实现“三位一体”、齐头并进,帮助蚕农坚定发展信心、培育质量效益意识、增强市场风险意识。要把养蚕大户培养成蚕桑产业的带头人、明白人、甲级队,并最终依靠甲级队的支撑力量来稳步发展壮大。要推行强村大户,推进专业化分工,推行大户带动,通过不同的政策、不同的扶持、不同的重点,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产品优质率和劳动生产率,刺激规模扩张、集约经营。

   三、营造蚕业发展的新氛围,真抓实干不犹豫

  实施蚕业产业化经营,既是一个发展蚕业的过程,也是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社会化程度的过程,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统一步调,精心组织,稳步推进。

  一是抓好责任落实。蚕业产业发展不能“曲高和寡”,需要党政引领、政策支撑和奖惩激励,才能广泛发动、鼓舞干劲、形成共识、成为共举。各产茧乡镇党政一把手就是蚕茧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就是具体责任人,要亲自深入第一线为蚕农排忧解难,拒绝空谈,少找客观。当前特别要抓好桑树“三冬”管理和春蚕生产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春蚕生产万无一失。各业务指导部门要深入到村社,配送配套物资,提供全面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蚕桑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搞好各类示范现场,指导专业协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检查年度任务落实情况。

  二是创新工作机制。要落实育苗载桑、小蚕共育、种药配套等优惠政策,完善以“合同制”、“订单蚕业”为核心的蚕业经营管理体系,稳定最低保护价收购,加大政策性蚕业保险,把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降到最低程度,确保蚕农放心养蚕、养放心蚕。要建立蚕桑生产机制,从县上、乡镇、部门、企业四个层面,建立起政策撬动、群众发动、部门推动、政企联动的“四轮驱动”机制,推进蚕业产业化建设。

  三是抓好考核激励。2008年,县委、县政府落实以奖代补资金、“百万元村”建设、智溢公司考核和本次表彰奖励总额达99.6万元。“不奖就是惩”,“奖就要奖到眼红”,2009年,县委、县政府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以奖代补力度,即:对蚕农收入达到100万、200万以上,且无挖桑砍桑现象,县政府分别以奖代补1万元和2万元;智溢公司完成全年指标任务,县政府奖励公司50万元,各项指标每超过2%奖励5万元,封顶100万元;在继续维持乡镇年度目标考核6分的基础上,县政府补助10万元作为技术培训、技术推广经费。同时,县委、县政府还将重点加大数据真实程度、工作进展程度、任务完成程度、政策落实程度、蚕农满意程度等方面的考核奖惩力度,以此确保干部抓引导激情不减、群众抓种养热情不减、企业抓带动动力不减,全力稳定蚕业产业化建设基本面。各产茧乡镇要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逐项分解落实到村、户,按照蚕业产业化建设的要求,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全面实施,确保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同志们,当前我县蚕桑产业发展已处于由量变到质变飞跃的节点上,抓好 2009 年蚕业产业化,既是一项紧迫繁重的经济任务,更是一项关联全局的政治任务。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化危机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以扎实苦干的作风,以新理念催生新举措,以新举措带来新变化,以新变化促进新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生产发展氛围,实现我县蚕业产业化建设持续、稳定、健康、有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