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广西蚕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大行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了雨雪冰冻灾害、农资价格及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茧丝行情低迷等储多不利因素的影响,迎难而上,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
一、基本情况
(一)蚕桑生产。
全区桑园面积201.61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养蚕471.02万张,同比下降15.98%;蚕茧产量17.09万吨,同比下降16.70%;蚕茧收购均价16.18元/公斤,同比下降4.03%;蚕农售茧收入27.65亿元,同比减少20.06%。
(二)蚕种生产。
全区29家蚕种场全年共生产一代杂交种381.3万张,比上年减少186.7万张、下降32.87%,其中春期制种197.1万张、同比下降22.52%,秋期制种184.2万张、同比下降41.26%。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宣传引导,稳定桑园面积。
自去年以来全国茧丝绸行业走入低迷时期,今年受世界性金融危机影响,丝价急剧下滑茧价大幅下跌,农民种桑养蚕积极性受挫。针对当前的形势,各级农业蚕业部门积极应对、科学引导。一方面广泛宣传,引导蚕农认清当前形势,稳定蚕农情绪,增强蚕农信心,稳住桑园面积,全区没有出现大面积毁桑挖桑现象;另一方面引导蚕农通过桑园科学间作增效、桑枝食用菌开发利用等多种途径,提高蚕桑产业综合效益,强化蚕桑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普及,为新一轮蚕桑生产发展打好基础。
(二)采取有力措施,恢复灾后生产。
今年初春受长期冰冻雨雪灾害天气影响,桑树生长缓慢,我区减少养蚕0.5~1批。灾情发生后,全区农业蚕业部门及时应对,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桑树生长发育时期提出相应的防寒抗冻和灾后恢复生产措施,制订实施方案,成立专家指导组、技术服务组和工作队,落实责任和具体分工,部署、指导和督促各蚕区桑树防冻抗寒和灾后恢复生产工作;及时做好蚕种供应计划调整和延迟蚕种出库的技术处理,避免蚕种市场混乱和超期冷藏蚕种造成损失,确保蚕种供求平衡,市场稳定;开展大规模灾后蚕桑技术培训,大力推广优良蚕桑品种和配套集成技术,加强蚕桑病虫害防控,蚕桑灾后恢复生产成效显著,全区5月底累计发种量已赶上了上年同期。
(三)健全良繁监管体系,力保蚕种供求平衡。
自治区农业厅加大对蚕种良种繁育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蚕种生产设施、设备得到进一步改造和升级,生产能力迅速提升,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张,基本满足我区当前蚕业生产需要;全区蚕种生产经营严格执行许可证制度,已审定通过生产许可证29份、经营许可证84份,做到依法管理,持证生产经营,并开展诚信生产经营公开承诺活动,签订公开承诺书;建立健全蚕种质量监督体系,广西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站实验室通过了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资质认定,确保了全区蚕种质量安全;建立行业内部管理和自律长效机制,蚕种业协会积极应对蚕种市场低迷行情,采取有效措施,制定蚕种贮备营销方案,确保蚕种市场稳定,基本实现了总量控制、产销平衡,避免了因蚕种价格波动对蚕种业体系的负面影响。我区蚕种基本形成了安全生产、质量保证、足量供应的新格局。
(四)推广良种良法,提高产量质量。
各地积极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蚕桑实用技术培训,全年共举办培训班4327期,培训人员31.58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0.88万份,有力地推动了蚕桑新品种和先进实用新技术的普及应用。全区推广种植超高产杂交桑“桂桑优”系列品种和三倍体杂交桑“桑特优2号”面积已达130.2万亩,占全区桑园面积64.6%;在适宜地区、适宜季节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桂蚕系列”蚕品种,做到品种合理搭配,充分发挥其优良性状。自治区农业厅投入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50个示范性小蚕共育室建设,加大标准化小蚕共育技术的推广力度,全区建立小蚕共育室3508家,共育率达46.2%。大力推进“三高”蚕业示范基地建设,涌现出如宜州市石别镇横山屯、庆远镇三湾村、象州县大乐镇庙鸡村、横县云表镇旺庄村、鹿寨县寨沙镇下寨屯等一批“三高”蚕业专业村(屯)。通过良种良法的推广,对提高茧丝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宜州、环江、蒙山、那坡、融水等地蚕茧质量较好,生产的生丝部分达到5A、6A级,改变了广西生丝不能作为织绸经线的历史。
(五)坚持科教兴蚕,提升竞争能力。
先后与西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等院校签订了厅校科技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各自主攻方向,为我区蚕业后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西南大学在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建立了“农业部蚕桑学重点实验室广西工作站”,并开展了桑蚕优良新品种的选育、蚕病防治技术研究与防控体系建设、桑蚕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实质性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其中转基因彩色茧蚕品种已有实质性突破。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组织实施的《广西桑蚕良种开发与应用》项目,在获得2007年广西科技进步特别贡献奖的基础上,今年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南宁市与浙江大学、宜州市与浙江大学—湖州市、环江县与苏州大学、横县与华南农业大学等开展了地校交流与合作,也取得新进展。
(六)资源开发利用,提升产业效益。
各地积极引导蚕农开展桑枝栽培食用菌,因地制宜栽培黑木耳、香菇、平菇、秀针菇等,贵港、宜州、横县、柳城、融水等地取得了较好成绩。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着手于桑叶茶的研发;玉林市蚕种场、来宾市蚕种场用雄蛾制蛾公酒、雄露醇;柳城县、象州县利用桑枝造纸;象州县、鹿寨县积极引进企业利用桑枝制造环保型木地板、纤维板等,取得了初步成效。宜州市从浙江省湖州市引进的“广西舜泉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利用蚕沙提取叶绿素、生产有机肥等产品,建成后年处理蚕沙30万吨,生产有机肥20万吨,提取叶绿素1000吨,投产后产值将突破10亿元。同时各级农业部门积极示范、推广桑园套种,如融水等地利用冬闲季节套种大白菜、萝卜,港南区等地套种马铃薯等,有效增加了蚕农收入。
三、存在问题
(一)受茧丝行业步入低迷周期加上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茧丝价格大幅波动,蚕业比较效益明显下降,蚕农观望心态严重,对桑园的投入和管理力度有所减弱,将影响明年的生产。
(二)蚕业专业人才缺乏,高层次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技能型人员严重短缺,技术推广服务队伍不够健全,技术推广力量薄弱,部分蚕区蚕桑病虫害有抬头的苗头,将影响全区蚕茧质量的提升。
(三)丝绸精深加工仍处在低水平,捻丝、织绸、印染、服装等深加工基本处于空白,茧丝出口贸易不强,蚕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滞后,严重影响了产业综合效益的提高。
(四)蚕业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市场秩序不够规范,部分地区蚕种、蚕药、蚕茧市场秩序仍然较混乱。
四、2009年工作重点
(一)巩固优势区域。
按照最适生态和比较效益原则,科学制定蚕业发展规划,培育一批“区域优势化、生产规模化、产品特色化”的蚕业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桂西北、桂中、桂南优势产业带,力争使河池、南宁、来宾、柳州、贵港、五大市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所占比重都达全区的90%以上。以主产区的重点县(市)、(乡)镇、专业村为重点,加强高标准蚕桑生产基地建设,鼓励通过土地流转等多种形式将桑园向养蚕能手集中,发展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蚕桑经营大户,促进桑园布局、桑树品种、桑园结构的优化调整,加快中低产桑园改造,保持桑园面积基本稳定。努力打造一批产茧量10万担以上的县、万担以上的乡镇和千担以上的村屯,大力培植一批茧质优、丝质好的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
(二)推进科教兴蚕。
发挥科研机构的原动力作用,以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为载体,成立“广西蚕丝研究院”,创建“广西蚕业人才小高地”,建立亚热带蚕业科技创新中心,以这些载体为平台,集聚八方英才,推进蚕业发展。全面落实与西南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签订的厅校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协同攻关,重点解决现阶段我区蚕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加快培育产量高、质量优、抗性强的蚕、桑新品种,深入开展小蚕共育、方格蔟上蔟、桑园丰产栽培管理、省力化节本高效养蚕、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控、节能降耗烘茧灶、蚕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先进实用技术的研究,加快新型蚕药、蚕具以及茧丝精深加工先进设备、工艺等研发,加快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化。
(三)保障蚕种安全。
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好“自治区20万张现代大型桑蚕原种场”。继续加大区域重点蚕种场技术改造扶持力度,加强原蚕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微粒子病的防治难题。同时根据市场需求,以销定产,科学合理地计划生产。严格执行《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管理办法》,坚持实行蚕种生产经营准入制度,严格建立蚕种生产经营档案。严把蚕种质量和检验检疫关,杜绝不合格的蚕种流入市场。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查处违反《蚕种管理办法》的行为,维护蚕种市场稳定。
(四)促进成果转化。
稳定专业技术队伍,构建自治区、市、县(市、区)、镇(乡)、村(屯)五级社会化服务网络。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示范培训和咨询服务活动,因地制宜推广普及优良蚕桑新品种、桑园高效丰产栽培、小蚕共育、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控、方格蔟上蔟以及桑园套种等先进实用技术,提高蚕农标准化意识和科学种养水平。着重抓好农村养蚕批次的改革,有条件的地方以县或乡镇、村屯为单位实行统一发放蚕种,合理安排养蚕批次。进一步加强对小蚕共育室的有效管理,出台相关规定,整顿、规范小蚕共育室,严把小蚕共育准入关,保证小蚕质量。建立健全蚕桑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络,加强养蚕环境治理,统一处理蚕沙,防止蚕、桑病虫害发生与流行,保障蚕茧生产稳产高产。大力引导和扶持蚕农专业合作组织,探索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合理的利益链接机制,建立稳定的蚕茧产销关系,提高蚕业组织化程度,加快实现农村养蚕统一品种、统一批次、统一共育、统一标准、统一防控、统一售茧的“六统一”。
(五)培育龙头企业。
世界金融危机对丝绸行业影响巨大,丝绸行情的暴跌给茧丝加工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虽然国家加大政策扶持,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4%,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将在融资、贷款、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企业予以优惠,积极帮助解决流动资金紧张的难题,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等服务,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出台有关鲜茧收购管理办法,规范蚕茧收购行为,严格按质论价、优质优价,坚决抵制毛脚茧。加快推进“三高”蚕业发展进程,为企业提供优质原料茧,降低缫丝成本,增加企业效益。引导茧丝加工企业加强行业自律,与蚕业合作组织建立良好的关系,鼓励其改变管理、更新设备、创新技术、改进工艺,推动鲜茧收烘企业规范化发展。进一步推动绢织、针纺、丝绸、印染、服装等深加工的发展,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具有广西特点丝绸新品牌,全面带动我区茧丝加工产业集群发展。
(六)提升产业效益。
以桑枝食用菌为突破口,通过项目扶持,抓好试验、示范,因地制宜发展多个品种的桑枝食用菌,力争在有条件的县(市)实现产业化开发;利用冬闲桑园示范推广间套种,如套种大白菜、萝卜、马铃薯等。充分挖掘桑、蚕、蛹、蛾、茧、丝资源等领域的潜力,组织开展资源多级综合开发利用的研究、示范和推广。重点加大桑枝、蚕沙、蚕蛹等蚕桑资源副产品的研发力度,在桑枝培育食用菌、造纸、制造板材,蚕沙提取叶绿素、制造生物肥、生态沼气,桑果饮料、桑叶茶等方面有新的突破。通过多方面、多层次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拓宽蚕业发展领域,千方百计增加蚕农收入,进一步增强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蚕业整体效益。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