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振兴丝绸: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在行动
 

振兴丝绸: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在行动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8-12-31   |  阅读次数:828次

今秋,四川、重庆部分茧站鲜茧收购价跌至每公斤10元以下,龙头企业与蚕农签订的协议保护价多因企业亏损而成了一纸空文。众多绸厂担忧,若大量桑树被毁,整个丝绸产业四五年都难以恢复。而且,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众多丝绸企业正面临10年来最严峻的形势。在内外夹攻下,拯救丝绸产业已经刻不容缓。
  丝绸产业是我国加入WTO后少数可以主导国际市场的优势产业之一。然而,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众多丝绸企业正面临近10年来最严峻的形势。

  国家对丝绸产业所处困境极为关注,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到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6项政策,再具体到从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将全部取消蚕茧和部分蚕丝产品的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的政策--一场从政府到企业的丝绸产业拯救行动正在全面展开。

   政府、行业协会篇

  商务部:亲临企业摸底调研

  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丝绸产品出口下降态势进一步加剧,其中生丝出口763吨,较9月减少207吨,同比下降21.34%,较去年同期减少20.02%。除了出口大幅下跌外,丝绸行情的暴跌也让丝绸企业异常焦虑。更令人忧虑的是,丝贱伤农,部分地区已出现了砍伐桑树,改种其他农作物的情形。据悉,今秋四川、重庆部分茧站鲜茧收购价跌至每公斤10元以下,龙头企业与蚕农签订的协议保护价多因企业亏损而成了一纸空文。众多绸厂担忧,若大量桑树被毁,整个丝绸产业四五年都难以恢复。11月初,不堪重负的四川、重庆、江苏、广西和浙江五地的多家丝绸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上书商务部,希望以国家行政资源拯救丝绸产业。这份名为《关于紧急应对当前蚕丝绸行业危机的建议》称,全行业对国际丝绸市场的形势把握不准、信心不足,再加上部分投机者推波助澜,整个行业目前正处于危机状态。

  11月4日,国家茧丝办发函要求“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防人为压低价格和过度炒作”。各茧丝主产地政府也通过各种形式向广大蚕农分析蚕桑“潮落潮起”的规律。紧随其后,商务部官员奔赴广东、浙江等地对丝绸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摸底调研,以期用鼓舞企业和加大出口退税等方式“救济”丝绸产业。此外,商务部还将着力于提升茧丝绸产业竞争力,继续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完善厂丝储备制,对厂丝储备费用进行补贴,设立蚕桑发展风险基金也将提上议事日程。

  浙江:28家蚕丝被生产企业签署行业公约

  12月2日,浙江省丝绸协会起草制定的《浙江省蚕丝被行业自律公约》,经蚕丝被会员企业讨论修改后,由杭州瑞得寝具有限公司、浙江千万缕丝绸有限公司、桐乡市神神家纺有限公司、浙江银桑丝绸家纺有限公司等28家省内蚕丝被生产经营企业法人代表签署后正式向社会公布。签约企业将严格遵守《浙江省蚕丝被行业自律公约》,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带动整个行业进步,并致力于产品质量的提高,确保产品符合国家质量安全要求,让消费者买得放心。

  浙江省丝绸协会秘书长王伟向《纺织服装周刊》记者介绍,签署行业公约主要有三个目的,首先,将企业统一管理起来,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争取扩大国内市场;其次是蚕丝被属于耐用消费品,签署公约是为了对消费者负责;另外,签署行业公约旨在扶优扶强部分丝绸企业,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江苏东台:三项措施应对当前困境

  江苏省东台市是全国最大的优质桑茧生产基地、首家“中国茧丝绸基地”。全市拥有桑园10600公顷,2008年发放蚕种59万张,生产鲜茧40万担,白厂丝90%以上达到5A级以上。桑园面积、发种量、鲜茧产量、亩桑收入和茧丝质量继续保持江苏省第一。

  针对当前茧丝绸行业面临的困难,东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按照“上下齐动、政企联手、减负增效、稳桑保业”的思路,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努力化解发展难题。一是上下联动,形成渡难关保产业的合力。进入下半年,面对茧丝绸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形势,东台市委、市政府动员全市上下正确把握市场形势的内在本质,积极应对宏观形势和市场波动对茧丝绸产业的冲击,把稳桑保桑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二是政企联手,最大限度地维护蚕农利益。在秋茧收购中,东台市就明确,对蚕农实行保护价收购,每公斤鲜茧收购价高出周边地区1元以上。同时,蚕业合作社根据经营效益情况对蚕农实行二次分配,将行业利润向蚕农倾斜;三是减负增收,切实保障行业稳定发展。对丝绸企业购买先进设备,且年度设备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按购置设备总额的3%进行奖励。在去年同期用电量的基础上,每增加1度电补助0.02元。纳税按实际净入库一般预算收入的3%奖励。金融机构对丝绸企业贷款额度不减,贷款利率从优,通过担保公司担保贷款的,对担保费用全额补贴。参加两保的按劳动部门核定的人数,每人每年补助50元。外销茧丝绸产品除享受国家退税政策外,每出口1美元奖励人民币0.02元;四是稳桑保业,多措并举遏制毁桑现象蔓延。

   企业篇

  鑫缘:多管齐下抗风险

  “今年公司的效益受到了一定影响,预计利润不会超过去年。”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春生告诉《纺织服装周刊》记者,针对金融危机,鑫缘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围绕产业循环,打造特色产业链,促进加工增值,实现产业链延伸;围绕节能减排,打造示范企业等。

  鑫缘公司一直实行的良好的发展模式也是其不惧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鑫缘实行“公司+工厂+农户”的蚕茧收烘体制,形成了丝绸企业与蚕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也使企业获得稳定的茧源。多年来,茧丝绸深加工产业发展业已形成具有“鑫缘”特色的茧丝绸循环经济链。鑫缘丝绸工业园集捻线、织绸、丝绸印染、真丝服饰、真丝家纺产品等为一体的丝绸深加工业,拥有“一个中国驰名商标、三块中国名牌、五类国家免检”。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再利用、减量化“3R”原则也在鑫缘发挥得淋漓尽致。桑蚕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双宫茧制成保健蚕丝被、天然彩丝服饰产业化生产已成为丝绸后道加工中的一个又一个亮点。

  达利:节能、创新两手抓

  “目前,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还没显现出来,今年的利润预计还略有增长,但明年的形势就不好说了,因此,我们应该从自身出发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敬星在电话中向《纺织服装周刊》记者介绍。

  据介绍,达利在开源节流方面是很值得同行学习的。在生产中,特别是染色、浸泡等车间要用到大量热水,以往都是采用燃煤、蒸汽加热的方式,不仅成本高且污染严重。为了节能、节省蒸汽费用,他们投资500多万元,建造了总面积为9500平方米的太阳能集热器组,日供热水可达260吨,是绍兴市最大的太阳能供热工程。通过太阳能系统“集热”后,水温可达42~500C,正是浸泡车间所需要的温度,只要有光,车间不用烧煤加热。目前,该项目被国家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国家建设部科学技术司联合确定为国家“第三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

  多年来,达利在丝绸产品开发领域一直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尤其在丝绸面料开发方面,无论是在品种、风格、数量上,还是在功能性、技术含量上都得到业界同仁的称赞。我们坚信依靠自身的产业链和所处的产业集群优势,通过整合公司内部资源,达利一定能顺利渡过难关。

  吴江丝绸:及时调整产品结构

  吴江丝绸集团新联丝织二分厂在这场金融风暴中也受到一定影响,但他们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及时调整策略,借其产品独特优势,获得了比较好的效益。吴江丝绸集团新联丝织二分厂负责人介绍说,吴江丝绸集团以往生产真丝绸的品种以素绉缎、双绉常规品种为主,每月耗白厂丝40多吨,工本费收益每米5元多。随着人民币持续升值、退税率下调,各项成本上升,生产常规品种已无利可图。“次贷危机”发生后,常规产品出口明显下降。面对严峻的形势,公司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变生产纯真丝绸为生产真丝交织绸特殊品种,有蚕丝和棉、麻、羊毛、天丝、人造丝、竹纤维等交织而成的产品。这些产品深受外商青睐,销售看好,而且附加值高,因此效益也好。

   后记:

  丝绸产品出口大起大落总是让人欢喜让人忧,国家茧丝绸办公室的成立、“东桑西移”政策的推出确实为行业平稳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但目前这种多年不遇的严峻形势还是让业内人士始料未及。固然,外部环境有其特殊性,但我们还是应该从行业自身找原因。丝绸的产业链长,各个环节紧紧相扣,运作周期较长,危机显现具有滞后性,如果我们能把蚕农和丝绸企业的利益统一起来,以长期合作形成良好的经营模式,也许能对丝绸产业大起大落的现象有所改善。

  再者,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化纤仿真丝面料完全可以达到丝绸光滑柔软的手感,而且易打理,价格却远低于丝绸,如何保持丝绸及其制品独特的市场竞争力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