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由茧丝行情引发的思考——充分利用蚕桑副产物走蚕桑综合利用之路
 

由茧丝行情引发的思考——充分利用蚕桑副产物走蚕桑综合利用之路

来源:四川蚕业管理总站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8-12-15   |  阅读次数:798次

摘要:2008年初茧丝行情再次走向低谷,由当时的春季干茧价格每公斤64元,到夏季干茧销售价为每公斤61元,正秋季干茧销售价下滑至每公斤42元;生丝价格(由2006年春季每吨为33万元),到2008(正秋)下半年己跌至15万元,丝价下滑茧价下跌,严重挫伤蚕农的裁桑养蚕积极性,对整个蚕桑业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如何面对当前蚕业的严峻形势,如何转变产业模式,充分整合蚕业资源,达到产业、资源、效益的三者联动,发挥产业合理化和效益最大化,提高蚕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充分显示其产业优势,这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关键词:茧丝 行情 思考

 

宁南的蚕桑业历经四十余年的风雨历程,由1965年的年养蚕百余张到现在(2007年)的年养蚕14.6万张,蚕桑总产值达1.8亿元,蚕农售茧收入达1.2亿元,上缴财政3600余万元,充分显示了蚕桑业在宁南经济建设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产业优势。纵观整个蚕桑发展史,蚕桑业有其自身的特点,素有“三年有个小波动,五年有个大转机”的说法。在九十年代时期蚕桑从1994年走向低谷到1998年开始好转,1999年到2001年走向辉煌,2002年又回落至低谷,2005年到2006年又开始回升,2007年下半年又走向低迷时期,2008年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再次跌入低谷,这给整个蚕桑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也给每一个蚕业人投下一个或深或浅的烙印,说深了事关蚕业发展大局,说浅一点是与自身息息相关,我们不希望蚕桑业的发展之路就这样循环往复的走下去,应该正视问题、立足现状、着眼前景,以发展的观点去对待蚕桑业,要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转换机制、挖掘潜力,利用副产物,扩大产业链,增强规模,提高竞争力,增加产业效益。

1. 现在蚕业的发展模式

1.1 传统模式形成被动局面

在宁南这块土地上自栽桑养蚕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对蚕桑业的发展模式就是以栽桑、养蚕、售茧为主,很大一部份干茧销往全国各地为省内外的丝绸加工业提供缫丝原料。现在包括攀西地区在内的仅有的两县四户(宁南县三个缫丝厂,会东县一个缫丝厂)缫丝企业,且不谈效益如如何,仅从这种生产与加工的发展模式的单一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这种单一化模式主要表现为养蚕卖茧和为数不多、规模不大的初加工缫丝业(这是从整个攀西而论),这种单一化生产模式抵御市场险小,市场竞争力不强,受市场的影响特别大,市场的波动很容易导制产业的大起大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从属地位,形成受市场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不利于产业发展。在西部大开发的指引下,随着东桑西移的进一步落实,蚕桑业在整个攀西地区,特别是在宁南已初显了其产业的重要地位,素有“财政增收少不得,企业增效离不得,农民致富缺不得”的说法,但是在今年(2008年)的世界金融风暴的影响下,蚕桑业甚至整个丝绸业都显得特别脆弱,这给蚕桑业凭添了几分紧迫感和危机感。2008年初茧丝行情再次走向低谷,由当时的春季干茧价格每公斤64元,到夏季干茧销售价为每公斤61元,晚秋季干茧销售价下滑至每公斤42余元;生丝价格到2008(正秋)下半年己跌至15万元。丝价下滑茧价下跌,严重挫伤蚕农的裁桑养蚕积极性,对整个蚕桑业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虽然我们相信蚕桑业通过几千年的发展自然有其自身的产业地位,它不可能消失,从某种角度说其它产业还不能替代蚕桑业,特别是在宁南因其县域县情决定发展蚕桑业的根本性和重要性,但在宁南包括攀西蚕区在内的这种原生态的生产模式有些不适应产业化发展的要求,需要加以改进和转变。

1.2 单一模式急需融入副产物资源活力

就宁南的蚕桑业而言,已具有了很大规模,这是不容否定的,在全州全省或是整个西南地区以县而言都是名列首位,但在产业效益上就另当别论了,归究还是产业的单一化经营产生的深远影响,因为单一化生产显得有些势单力薄,没有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些风动就显得摇拽不定,而且产业资源未能达到合理化利用,经济效益也未能达到最佳优化,整个产业现有的可利用再生资源极其丰富,如桑枝(桑条)、蚕沙、蚕蛹、桑椹(桑果)等,还有可用于兼纺原料的兼纺丝即加工丝棉被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和市场占有额,这些无论是在宁南还是在整个攀西地区的蚕桑产业发展上还是一片空白。要增强其产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在该县或攀西蚕桑领域内,在蚕桑丝绸业还未达到一体化格局时,充分利用副产物无不是一条最好的途径。

2. 制约蚕业发展的因素

2.1 收入的比较效益低导致劳力外出,影响对产业的生产作业

蚕桑业发展的主体是农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除了直接获取所需的生活资料,就是追求最大效益。近年来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农民从土地上生产出的产品转换值已经不能满足其追求和需要(也就是挣不到更多的钱)势必导致至大量劳动力外出。在宁南县域内虽然蚕桑产业效益较其它产业效益有较强优势,但是相对效益稳定,以劳动工资的大幅增长相比显得有些滞后,这就刺激了劳动力的大量外流。按一般情况预算每个劳动力一季能饲养两张蚕,从饲养到上簇售茧所需时间为20天左右,收入为2000元,除去生活和生产成本收入在1300元左右,而外出打工一人一个月也可获得1500元工资,除去生活费用收入也在1200元左右,用老百姓的话说,他们更宁愿从事打工的单一而且单纯的职业。蚕桑业是一项密集型的农业生产,大量劳动力外出,给蚕桑生产的种植和饲养造成劳力紧缺的负担,留守的劳力群体主要是老弱或老少群体,这对蚕桑发展产生了制约,导致养蚕数量减少或养蚕管理粗放。因劳动力减少,桑树管理差,无论是在桑树田间施肥、锄草、病虫防治上工序减少,在饲养管理上因劳力减少导致管理不善,蚕前蚕中蚕后的消毒有所怠慢,给桑次数由以往的四次减少为三次,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很多养蚕大户因为劳动力严重短缺在大蚕饲养期每日给桑量仅为二次,这样导致蚕儿食桑不足、体质差、抗病能力弱致使蚕病暴发,形成单产低、质量差、价格低、收购矛盾突出,影响蚕农养蚕积极性,同时也给蚕茧销售或生丝缫制升级和生丝销售带来影响,导致农民收入低,企业损失大的联带影响,这也是制约蚕业发展的因素所在。

2.2 物价上涨投入减少,茧价停滞“移情别恋”动心思

随着农民工工资的凑然增加而生产生活资料费用上涨农户自然就减少在农业生产资料上的资金投入和减少用工,这主要表现为减少肥料的购买和施用,减少雇佣劳动力;茧丝行情低迷给整个蚕桑业和纺织业产生了直接影响,从省内外蚕桑行情来看,鲜茧价在2008年后半年下跌至每公斤812元不等,但在凉山各县市采取了保护政策稳定蚕农利益,宁南的蚕茧收购基准价为每公斤15.50元,较去年上涨了0.50元,平均收购价在每公斤17元左右,尽管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茧价实行保护收购,但蚕茧的比较效益较低,也就是蚕茧价格没有提升,这也是影响产业发展的又一因素,甚至有些老百姓动起了心思对农业生产的种植结构有转型势态。

2.3 省力化程度不高,劳动强度大

现在的蚕桑生产,从桑叶采摘、运输、小蚕切叶、大蚕饲养、蚕体蚕座消毒、蚕期除沙、温湿度调控、鲜茧运输以及桑园地的翻耕、伐条、桑条运送和整枝都是以手工劳动为主,还是以肩挑背摩占主导方式。具体表现为在桑叶采摘时还是徒手采叶,采桑器没有得到开发利用,蚕农大户在采叶时出现手摩破皮,苦不堪言;在桑叶运输上还是以人背马托为主,因为交通不便,交通运输工具没有完全被利用,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小蚕共育切叶还是人工切叶,切桑机仍未利用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大蚕饲养除沙、消毒、给桑没有完全达到省力化,在操作时固然减少操作工序;在桑园翻耕、桑枝伐条方面省力机械运用较少或没有利用,仍以人工剪伐和牲畜翻耕为主,这些原始粗放的劳作方式大大增加了劳动强度,特别是在饲养期,小蚕共育期切叶要占整个共育时间的一半,大蚕期采叶运输要占用一半的劳动和时间,诸多客观因素的存在,制约了蚕桑产业的发展。

3. 蚕桑业发展的对策

3.1 根据宁南现在蚕桑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养蚕量己达15万张之多,根据现在的劳动力数量和蚕桑在现有土地上的利用率来看,宁南县的蚕桑基本趋于饱和或即饱和状态,应稳住现有的1.8亿株桑树,年养蚕量达15万张,在这个基础上稳步发展,以狠抓单产和质量为根本,以质量求生存、效益求发展的根本方针,增强市场占有份额来获得更大的效益,同时扩大副产物的开发利用以此达到收入高、效益好的目的,利用经济杠杆的能动作用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造蚕桑业,进一步增强老百姓的栽桑养蚕积极性;开发、引进、利用、提升省力化饲养和省力化机械的效能,使蚕桑业进入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特别是在小蚕共育切桑机大蚕饲养省力化和桑条发条机、桑地旋耕机的引进和利用上要加强;要从减轻蚕农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要从传统、原始的生产工具上蜕变出来,用先进实用的生产工具代替或减轻手工劳动,在桑园基础设施配套上的桑、水、路建设进一步完善,达到灌溉、采叶、运输步入新农业化;以增加蚕农收益为根本出发点,整合蚕业资源,充分利用副产物资源,将蚕沙、桑条等副产物得以最大化和合理化开发利用,这些副产物资源,蕴藏着巨大财富,据有关资料显示蚕桑副产物产生的效益与蚕茧产生的效益几乎对等,整合蚕业更应充分利用副产物资源填充蚕桑产业空白,增强和壮大蚕桑业的发展,使产业达到最佳效益化,增强和抵御抗击市场风险和产业风险的能力,让更多的农户积极投入到蚕桑发展大潮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和收益。

3.2 走规范化种植、产业化发展之路,采取政策倾斜,增加资金扶持和技术投入,改善养蚕基础设施,改变种植模式,不搞满栽满插,因地制宜,划定区域,调整产业结构。在桑树栽植、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和饲养进行一体化布局;推进标准化进程,从桑树栽培、桑树病虫防治、蚕建配套、小蚕共育、大蚕饲养、蚕病防治、蚕茧收烘、蚕茧销售到生丝加工以及丝绸贸易相互衔接的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科学化管理的产共销、农工贸分工协作联合体。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