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国是世界上遭遇反倾销起诉最多的国家,反倾销涉及的不只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客观评估国外反倾销措施对涉案行业及企业的影响,是我国有的放矢地选择应对侧策略的前提和关键。印度作为我国桑蚕丝最主要的出口国家,从2003年印度对我国的桑蚕丝征收反倾销税起,到目前印度可能继续延长征收反倾销税的这些年间,其反倾销行为对我国造成怎样的影响?东华大学纺织品贸易专家陆圣引用2000—2005年桑蚕丝进出口相关统计数据,从关税限制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两个方面进行了评估,虽然不是为最新数据,但其研究得出的结论对今天的中印贸易仍具有指导意义。
2002年,印度对原产于中国的生丝启动反倾销调查,从而开创了我国丝绸产品遭遇国外反倾销措施的先例。本文将以理论分析为框架,系统评估印度对华桑蚕丝反倾销案对我国相关产业贸易经营活动的影响,以期为我国丝绸行业今后的反倾销应对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一、反倾销措施关税限制效应评估
反倾销国起诉政府对裁定的倾销国进口商品征收反倾销税,则该国进口商从倾销国进口的涉案产品,在被征收正常关税的基础上还将被征收税率不等的反倾销税。反倾销税的征收将使倾销国涉案产品对反倾销国的出口量下降、产品出口价格上升、产品国内售价降低,即反倾销措施的关税限制效应。
反倾销措施对倾销国的关税限制效应基本等同于普通进口关税。如图1所示,P2为产品的国际价格,在该价格水平下,进口国(假设为一大国)对产品的市场需求大于供求,出口国在P2水平向进口国出口产品,国际供给和需求在A点达到均衡。当进口国政府对进口产品开征税率为t%的反倾销税后,进口国市场的价格提高至P1,价格上升引起进口国市场需求下降、国内供给增加,进口减少。在国际市场上,由于进口国进口需求的减少,需求量从A点移至B点,在该需求量下,供给量则相应从A点移至C点。出口国出口供给量的减少意味着其向国内供给量的增加,从而引发产品在出口国国内的价格下降至P3,进而使出口国国内产量在较长时期也趋于减少。
从表1可以清晰地看出,自2003年初印度对中国桑蚕丝开始征收反倾销税之后,印度口岸原产于中国涉案产品进口量便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减少,而同期进口价格则以超过10%的速度上升。另一方面,根据印度中央丝绸局的统计数字,在2004~2005财年 4~9月,印度的生丝产量从上一财年同期的6387吨增加到7931吨,同比增长24%。其中,印度中央丝绸局重点发展的二化丝的产量出现了明显增长,从2003~2004财年4~9月的225吨增至2004~2005财年同期的445吨,增幅达98%。上述事实表明,反倾销税的征收减少了印度口岸自倾销国涉案产品的进口数量,提高了进口价格,进而为印度本国同类产业营造了更为适宜的发展环境,反倾销措施关税限制效应在本案中得到体现。
表1:2000年-2005年印度口岸原产于中国未加捻桑蚕丝年度进口情况
时间 |
数量(t) |
同比(%) |
单价(千卢比/kg) |
同比(%) |
2000 |
3258.0 |
—— |
0.96 |
—— |
2001 |
3973.8 |
21.97 |
0.97 |
1.04 |
2002 |
6477.1 |
63.00 |
0.77 |
-20.62 |
2003 |
5361.1 |
-17.23 |
0.68 |
-11.69 |
2004 |
4744.2 |
-11.51 |
0.76 |
11.76 |
2005(1~6月) |
257.6 |
-11.14 |
0.82 |
10.81 |
来源:World Trade Atlas
二、反倾销措施贸易转移效应评估
反倾销国在普通关税基础上征收额外的反倾销税,和关税同盟理论中的贸易转移效应相似,由于反倾销税的征收只针对特定的进口来源,加之进口产品互相之间往往存在替代性,反倾销措施将导致反倾销国进口商转而从第三国(即非涉案国)进口同类产品,在反倾销国对涉案产品的进口需求大幅下降之后,倾销国企业也会相应调整出口方向和方式乃至产品的生产结构以维持经营,即反倾销措施对倾销国产生的贸易转移问题。
中国历来是印度桑蚕丝第一大进口来源。表2显示,2001-2005年(1-6月)印度口岸自中国进口的桑蚕丝数量均排名第一。2002年印度启动反倾销调查后,2003年印度从中国进口的涉案产品比重从2002年的87.2%下降为79.5%。结合表3的数据可以进一步发现,在我国向印度桑蚕丝进口减少的同时,2003年印度自其他国家或地区进口的桑蚕丝数量大幅增加了46.0%,据此可以认为,反倾销措施使印度进口商转而从非设安国进口涉案产品,即反倾销措施对倾销国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在本案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排名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
进口源 |
份额 |
进口源 |
份额 |
进口源 |
份额(%) |
进口源 |
份额(%) |
进口源 |
份额(%) | |
1 |
中国 |
94.5 |
中国 |
87.2 |
中国 |
79.5 |
中国 |
88.9 |
中国 |
93.3 |
2 |
巴西 |
1.0 |
瑞士 |
9.2 |
瑞士 |
12.7 |
日本 |
7.0 |
台湾 |
2.7 |
3 |
台湾 |
0.8 |
乌兹别克斯坦 |
1.5 |
巴西 |
4.1 |
瑞士 |
1.6 |
日本 |
2.5 |
4 |
尼泊尔 |
0.7 |
巴西 |
0.4 |
韩国 |
1.3 |
巴西 |
1.4 |
巴西 |
1.3 |
5 |
香港 |
0.7 |
台湾 |
0.4 |
澳大利亚 |
0.2 |
韩国 |
0.7 |
韩国 |
0.1 |
|
累计 |
97.7 |
累计 |
98.7 |
累计 |
97.9 |
累计 |
99.7 |
累计 |
99.9 |
表3:2002-2005年中国口岸生丝(未加捻)出口方向排名
排名 |
出口方向 |
出口比例(%) |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
1 |
印度 |
55.7 |
61.4 |
62.5 |
57.4 |
2 |
意大利 |
13.6 |
11.6 |
10.8 |
10.6 |
3 |
韩国 |
10.9 |
9.3 |
7.3 |
9.9 |
4 |
日本 |
10.4 |
8.1 |
7.4 |
8.1 |
5 |
越南 |
2.1 |
3.4 |
4.3 |
5.9 |
|
累计 |
92.8 |
93.8 |
92.3 |
92.0 |
来源:中国海关数据光盘(2001~2005)年 注:2005年数据为1~10月
值得关注的是,2004年以来,印度自中国进口的涉案产品比重再次回升,2004年达到88.9%,2005年前6个月甚至历史性地达到了93.3%,而同期印度自其他国家的进口涉案产品数量却以超过50%的速度减少。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桑蚕丝作为一种特殊的纺织原料,其产量及出口量受地理、气候等天然资源禀赋的制约。正因为如此,中国作为世界丝制品“超级大国”的地位难以轻易撼动,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主要丝绸产品(特别是原料)出口国家或地区的市场份额也较为稳定。这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贸易的决定性因素还是产品国际间的比较优势。反倾销等贸易限制性措施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贸易流向产生影响,但不会根本上改变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核心地位。
印度的反倾销措施同样未能实质性改变我国桑蚕丝产品的出口格局。表3显示,印度一直为我国桑蚕丝最大出口方向。2002年印度启动反倾销调查后,我国对印度出口的生丝占该产品的出口比例依然超过60%,表明反倾销措施未明显引发我国企业转移出口方向。这是由于拓展新的贸易渠道往往需要花费物质和时间成本,中短期内涉案产品出口方向便具有一定的刚性,在大国贸易条件下(即贸易量大、出口及进口方向集中),该刚性特征会更为明显。更何况,当前中国和印度在桑蚕丝产品上所形成的巨大贸易流,主要归因于中国得天独厚的出口供给能力和印度持续稳定的进口需求,这是两国丝绸产业链耦合的体现,也是市场因素作用的结果。
三、结语:
印度对原产于中国的桑蚕丝类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与当初印度政府有意摆脱长期对中国蚕丝原料进口的依赖、进而发展本国蚕丝业有密切的关系。从本文的评估结果来看,反倾销措施一定程度上使印度减少了从中国进口涉案产品,而进口价格则有所上升,这些市场环境的变化有利于印度本国蚕丝业的发展。但是评估结果也显示出,反倾销措施的贸易转移效应在本案中并不显著,印度和中国之间的生丝进出口活动依然维持了先前的贸易格局。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贸易限制性政策干预市场作用的有限性,同时也告诉我们:提高产业竞争力,使产品具有无法替代的核心竞争优势,是我国化解国外反倾销措施负面影响的根本途径。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