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石泉县坚持综合开发提升蚕桑整体效益
 

石泉县坚持综合开发提升蚕桑整体效益

来源:陕西省商务厅  |   作者:市场运行调节处   |  发布日期: 2008-12-05   |  阅读次数:746次

石泉县位于陕西南部,北依秦岭,南接巴山,汉江东西横贯,是古丝绸之路的源头。国家一级文物“鎏金蚕”就出土在池河镇谭家湾村,是皇帝嘉奖养蚕功臣的奖品。它见证了石泉蚕桑历史的悠久和辉煌。

石泉县地形呈“两山夹一川”之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总面积1525平方公里,耕地20万亩,自然资源贫乏。全县总人口1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万人。蚕桑是石泉县一项传统优势产业,具有二千多年悠久历史,改革开放30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已形成育苗植桑、制种养蚕、收烘缫丝、捻丝及蚕桑副产品综合开发为一体的产业化格局。

2008年,养蚕农户2.8万户,占总农户的70%.全县桑园面积10万余亩,其中密植7万亩,养蚕9.03万张,产茧310万公斤,蚕桑生产总值1.39亿元,其中主产品蚕茧收入6360万元,副产品及综合开发收入7538万元(桑苗收入788万元、桑园复合经营收入3500万元、桑枝食用菌3050万元、出售桑枝、蚕粪、桑椹等200余万元),综合开发收入占蚕桑总收入的53%,超过了蚕茧收入。养蚕户户均蚕桑收入4964元。蚕桑工业产值1.0亿元,其中蚕种750万元、白厂丝8260万元、蚕丝被、丝织品及蚕桑副产品加工产值1010万元,副产品综合开发产值占蚕桑工业总值的10%。蚕桑产业总产值2.4亿元,其中农业和加工环节综合开发产值占蚕桑产业总值的35.6%。

  石泉县蚕桑基地已具20万张的养蚕规模,为实现一县一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何发挥基地优势,县委县政府做出了转变蚕桑发展方式,建设现代蚕业的战略决策,从综合发展的角度出发,发展大蚕桑,开展综合利用,进行综合开发,提高综合效益。

一是基地建设综合开发。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为目标,选择资源充足,开发潜力大,市场前景广阔,农户受益面大的桑枝食用菌和桑园复合经营作为重点开发项目,在“转变蚕桑发展方式,加速蚕桑产业突破发展的意见”中,将以桑枝食用菌和桑园地膜洋芋开发作为蚕桑产业的两大分支产业,实施强力推进。2007至2008年两年,共筹资60余万元扶持发展,两年发展桑枝香菇850万袋,桑园套种地膜洋芋4万余亩,大大提高了蚕桑产业的综合效益,有力的弥补了茧价下滑对蚕农收入的影响,提升了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由于实施了综合开发,2008年石泉县养蚕量不但未减,反增13%;桑园基地不但未缩,还新增1.5万亩。为了安全度过当前的蚕桑 “寒冬”,最近石泉县委县政府已将桑枝食用菌开发和桑园地膜洋芋套种作为农民增收的重大措施,已筹资240万元,发动90个县级部门深入乡村,实施1000万袋桑枝香菇和3万亩冬季桑园套种地膜洋芋两大工程,县委书记和县长亲临一线抓点示范,各乡镇各部门齐抓共管,蚕桑综合开发工作快速推进,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项目。

二是蚕桑工业长藤结瓜。在蚕桑基地快速扩张的情况下,石泉县将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推进蚕桑丝绸产品多元化开发作为县域工业发展的重点,提出了蚕桑工业长滕结瓜、多元发展的思路,在做好茧丝绸深层次开发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副产品加工项目,按照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办法,围绕桑、茧、丝等开展。2003年集中全省蚕桑届科技人员智慧,组建了陕西省首家蚕桑综合利用开发企业——石泉县雨花蚕丝品有限责任公司,开展综合利用加工。雨花公司以自主研发为重点,研发成熟一个开发项目,即投资开发一个产品。几年来,先后投资研发经费60余万元,在丝绸家纺、蚕桑食品、蚕桑药菌等方面进行了30余项研究,形成研发成果12项,成功开发产品7项,为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雨花公司的发展,带动了全县蚕桑综合开发,先后有永宏公司、鎏金蚕家纺公司、汉宇保健品公司等进入蚕桑综合开发领域,形成了丝绸家纺、蚕桑食品、蚕桑保健品等一列产品。2008年全县蚕桑综合利用投资又有了大突破,先后有壬兴桑葚醋饮项目、鎏金蚕绢纺项目、凯莎丝绸家纺、天新捻丝项目、菌鑫桑菇等项目落户石泉,总投资1.8亿元。这些企业投产后,全县蚕桑综合利用年产值将达到5亿元以上,形成桑园无公害洋芋、富硒桑菇、桑葚醋饮、天然手工丝绸、丝绸家纺、桑棉丝绵、蚕桑食品等系列主导产品。

三是坚持项目带动发展。综合开发是一项新的工作,政府在强力推动的基础上,在全年蚕桑产业建设方案中设立蚕桑综合利用专项,安排一定的资金,确定专门的部门牵头,进行量化分解,年终检查考核,推动项目进步。积极争取省市相关项目对蚕桑综合利用的投入,先后有东桑西移、科技产业化、农村主导产业建设、财政支农资金等对其进行了支持。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