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云南:永平县栽桑养蚕拓宽农民的致富路
 

云南:永平县栽桑养蚕拓宽农民的致富路

来源:永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8-11-27   |  阅读次数:730次

     博南镇沙鲁村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全村国土面积53公里,有454户2023人。多年来,沙鲁村广大群众的收入仅靠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和少量的经济林果。2004年以来,该村广大群众在白岩凹村民小组村民李应忠的带领下,依靠蚕桑产业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路子。
    2004年,永平县委政府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调查研究论证后引进了蚕桑产业。然而,长期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广大沙鲁村群众面对栽桑养蚕这一新鲜事物都只是抱以观望态度,大家不敢冒险行事,不敢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在此时,庄稼汉李应忠站了出来,成为该村栽桑养蚕第一人。

    李应忠说,那些年的日子太苦了!一家人吃不饱、穿不暖,裤子上的补丁打了一层又一层。家中住房破旧,每到雨季,屋里也在下小雨。小孩要上学,家人要生活,仅靠家里种的粮食,养的鸡、猪是远远不够开支的。所以自己不得不外出打点零工,可收益也少得可怜。当得知要发展蚕桑产业时,李应忠很兴奋。他说:“反正不闯不试也没有出路。当时就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拿出了13亩承包田种桑苗,并从信用社贷到了三万元钱作垫本,就这样赤手空拳地走上了栽桑养蚕路。”开挖定植沟、施底肥、栽种桑苗、建盖蚕室、购置蚕具,李应忠和妻子忙得不亦乐乎。2004年的端午节后,第一批蚕宝宝进家了。在蚕桑站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李应忠小心地侍弄着蚕宝宝。可还是由于经验不足,李应忠对受虫害桑树施用了百树得,导致蚕儿食用有农药残留的桑叶后中毒死亡。李应忠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也顾不得刮风下雨,山路泥泞,就一气狂奔了6公里的路赶到了村委会,上气不接下气地打电话向博南镇农综站求救。技术人员赶来后,挽救了一部分蚕,减少了损失。

    “困难没有将我吓倒。我觉得在实践中能经受挫折也是一种财富。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同时,我更加意识到自己应该好好钻研一下种养技术了。在自己的努力及技术人员的热心帮助下,2004年,我栽桑养蚕有了收益,卖鲜蚕净赚了8000元。这时,我成了村里群众议论的焦点。大家奔走相告说老李家养蚕赚钱了。于是,村民们纷纷到我家参观学习。我也挺大方,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带动了更多的群众加入到了栽桑养蚕的队伍中来。”李应忠自信的脸上挂满了笑容。“后来,养蚕的群众多起来,便首选我家进行小蚕共育。我建盖了小蚕共育室,负责将小蚕育到二龄眠醒后又交回农户自己饲养。第一次共育小蚕时,心情很紧张。在感光收蚁时,因没有进行有效的通风换气,我一头栽倒在共育室,因煤气中毒昏迷了。这些事我都挺过来了,因为我始终不灰心,不放弃。”李应忠的语气很坚定。

    “栽桑养蚕拓宽了我的致富路。我的养蚕收入年年攀升,供孩子上学也不觉得吃力了,家里的状况也得到了较大改观。去年,我养蚕18张,产鲜茧800多公斤,纯收入达2万多元。”李应忠笑了笑,接着说:“现在,我们村栽桑养蚕户由最初的7户已发展到如今的200多户了,村民们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很高。几乎每天都有村民打电话找我,都是咨询养蚕方面的事。哦,我现在每年共育春、夏、秋、晚秋四季小蚕,累计共育小蚕350多张。育1张小蚕收取共育费30元,除去雇工费用,每年我还可以赚到共育费7千多元呢!”李应忠说着便爽朗地笑开了。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