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世界性金融危机对中国丝绸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世界性金融危机对中国丝绸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来源:《四川蚕业》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8-11-26
| 阅读次数:718次
自2007年2月起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出现支付危机,金融市场中一切以次级按揭贷款为基础的证券及在这些证券之上进一步衍生出的新的金融产品出现了严重贬值,以这些金融资产为抵押向银行以15-30倍杠杆贷款的各类基金被迫竞相变卖资产来缓解银行催债的压力。此时,大量的、同时的、恐慌性的资产抛售导致了金融市场流动性急剧凝固。至此,支付危机终于演变成为流动性危机,引发金融资产价值暴跌。到2008年7月,美国已有七家破产银行倒闭,2008年9月14日,金融巨头雷曼兄弟公司轰然倒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在当日说,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金融海啸席卷亚洲、东欧和南美洲,巴基斯坦的外汇储备捉襟见肘,乌克兰、哈萨克和阿根廷亦濒临破产边缘。2008年10月9日,冰岛的三大银行机构均由政府接管,三大银行所欠债务共计610亿美元,是冰岛经济总量的12倍。以冰岛大约32万人口计算,相当于每名冰岛公民身负20万美元债务。当前出现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己经成了不争的实事!
2008年9月18日,美联储、加拿大银行、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瑞士国民银行和日本银行同时在各自总部所在地发表声明,宣布救市措施;2008年11月6日,英国央行、欧洲央行、瑞士央行、丹麦中央银行先后宣布再度大幅下调利率。尽管各国政府都在采取多种形式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加剧,但是全球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和恶化。2008年二季度,日本经济已经萎缩了3%,2008年三季度美国的经济也在萎缩,欧洲经济的增长速度,正在迅速下滑。预计今年年底到,世界最大的三大经济体可能都处于衰退。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丝绸产业的影响
本次金融危机堪称“百年一遇”,而且正处于发展过程中。因此,现在来判断本次危机到底有多严重?危机会持续多长时间?危机对未来中国经济及丝绸产业的影响等等,都存在许多不确定性。2007年,中国出口占GDP的37%,贸易部门在GDP的贡献已经高达9%。在中国经济已经深深融入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危机必然会给中国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其严重程度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关于金融危机对我国丝绸产业的影响,目前我们还只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定性的分析。
(一)金融危机对丝绸产品需求及价格的影响
金融危机造成货币紧缩,股市、楼市大跌,资产缩水,社会总需求水平下降,市场总体份额缩水,国际商品市场竞争程度加剧,这是必然现象。据1-9月我国海关统计资料,2008年1-9月我国对丝绸服装出口9557万套,金额11.72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8.63%和9.03%。其中对美丝绸服装出口4331万套,金额5.43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31.06%和21.79%。[1] 进入10月份,丝绸产品出口下降进一步加剧,10月份我国生丝出口763吨,较上月减少207吨,同比下降21.34%,较上年同期减少20.02%。
丝绸产业是典型的外向型产业,对世界经济形势高度敏感,丝绸消费量和茧丝市场价格与世界经济形势密切相关。2001年至2003年由“911”事件引发的世界经济调整,我国茧丝价格持续了二年的下跌,茧丝市场远期合约平均价格的最大跌幅达到55%;2003-2006年是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三年,茧丝远期合约平均价格的最大涨幅达到181%;在2008年9-10月金融危机暴发期,茧丝市场价格出现了快速下跌,从2008年9月5日至10月30日,34个交易日内,200903蚕茧远期合约价格由6.07万元/吨下跌到3.64万元/吨,跌幅达40%,200903生丝远期合约价格由19.8万元/吨下跌到13.56万元/吨,跌幅达31.5%。
(二)金融危机对丝绸企业的影响
丝绸产品的特点是价值高。丝绸加工企业生产周期长,在丝绸产品价格下跌时会出现较大的亏损。2008年9月开始茧丝交易市场远期合约的价格暴跌,导致2008年10月,国内蚕茧、生丝现货价格持续暴跌,交易近乎停滞,引发订单锐减、工厂停工、企业应收款增加、融资困难等连锁反应。
网易财经报道:2008年10-11月,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人员经过在山东、浙江、江苏、上海与深圳等地从生产厂家到市场销售终端的亲自考察发现,目前丝绸业所遭遇的是“10年来最严峻的行情”。据了解,与去年同期相比,这些省份的企业销售下降了70%,不少小厂更是早早关门。南充市茧丝绸协调办公室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南充市规模以上丝绸企业有45家。该市从事丝绸制作“烧丝”(缫丝)环节的厂家有10多家,但50%以上都已关门,而西充县数十家绸厂也“基本关闭”。[2]
由商务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江苏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江苏省吴江市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国家信息中心、东华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绸都网共同编制的“中国·盛泽丝绸化纤指数” 从各个方面更客观地反映了丝绸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2008年10月“盛泽蚕茧丝绸指数”中“总体经营指数”较上月下降了32.8125点、“顾客人气指数”下降35.9375点、产品创新指数下降20.4741点、“货物发运指数”下降22.7679点、产品订单指数下降8.9268点、产品价格指数下降7.3661点。贷款拖欠指数上涨5.5804点。[3]
上述数据表明了丝绸产品产量、销售量、价格、企业融资能力大幅下降,丝绸企业经营形势迅速恶化。
(三)金融危机对丝绸产品出口环境的影响
2008年9月以来,中国出口商品所面临的外部压力明显减小。一是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长期升值趋势得到改变,2008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不排除通过人民币贬值来帮助推动出口,以及维持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的可能性。人民币汇率的稳定,降低了出口企业结汇风险;二是美国对中国的外贸出口政策、中国商品的质量问题质疑、贸易的纷争和摩擦案例也明显减少;三是国家采取鼓励出口措施,提高出口退税率。尽管我国丝绸产品出口数量在快速下降,但这些因素的改变,从中长期来看,是有利于丝绸产品的出口的。
(四)金融危机对蚕桑生产的影响
2 008年秋季四川、重庆部分茧站鲜茧收购价已跌到每公斤10元以下,龙头企业与蚕农合作组织签订的协议保护价,因企业发生严重亏损、协议也成为了一纸空文。我国蚕茧优质产区江苏、浙江秋茧收购价格为12—13元/kg,也是近十年来绝无仅有的。茧价收购价格偏低,蚕农养蚕的比较效益下降,严重挫伤了蚕农的积极性。江苏金湖县2005年桑园面积发展到3.5万亩,2008年春桑园面积只剩下1.2万亩,今年秋茧的价格,蚕农养蚕不仅无利可图,而且亏损贴人工,致使桑园被毁严重,桑园面积大幅度减少,许多地区都出现了弃桑不养蚕的现象。[4]
在全球金融海啸冲击下,珠三角及中国沿海一批出口加工型企业倒闭,许多大中型制造企业也迅速收紧扩充步伐,导致大批民工被裁,或被迫无限期休假。今年下半年,在全国2.1亿农民工中,已有数百万人提前返乡,湖南、河南、江西、四川等省份的农民工返乡率明显增加[5] 。农村劳动力回流,可以缓解近年我国蚕桑生产中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
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对我国丝绸产业的冲击是巨大的,当前我国丝绸产业的发展形势是严俊的。但是,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2008年11月5日国家公布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十项措施,丝绸企业出口外部环境的改变,农村养蚕劳动力的缓解,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落等,也为丝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当前中国丝绸产业发展对策
金融危机对丝绸产业的产生巨大冲击,警示我们需要从长远角度来探讨我国丝绸产业发展对策。
(一)加大科技投入,掌握产业发展核心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掌握产业发展核心技术才能保证产业的持续稳定地发展。制约蚕丝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问题就是真丝的抗皱、提高色牢度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通过纺织印染整等理化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近年生物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家蚕转基因技术平台已基本构建成功,2008年我国已成功研究出转基因绿色蚕丝样品。转基因绿色蚕丝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表明利用转基因方法改变蚕丝蛋白结构技术路线是正确可行的,通过改变蚕丝蛋白结构,改造真丝产品的缺陷已成为可能。加大科技投入,使我国拥有这一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可以保证我国蚕丝产业的长期安全,大幅提高真丝产品的消费量,维持丝绸产业的长久繁荣。
(二)以提高效益为核心,调整产业发展政策
近年国内外丝绸消费都没有持续的热点出现,世界丝绸消费量基本稳定,大幅增加蚕茧生产规模,必然导致价格的下跌。我国蚕业生产问题超过世界总量的70%,其产业地位是十分稳固的,因此,我国蚕丝业应该改变过去重规模轻效益的发展政策,以提高丝绸业的经济效益为核心,集中资源,保护重点,稳定和巩固东、西部主要蚕区,加大大型丝绸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引进扶持力度。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技术服务体系
我国目前采用的蚕业生产技术体系是借鉴日本蚕业技术体系建立的成熟的技术体系,随着日本逐渐退出蚕丝生产,蚕桑行业创新性研究任务历史地落到了中国人的肩上,经过十个五年计划的发展,我国蚕业科研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蚕业科技体系,并在东部蚕区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但是,我国各蚕区之间差别巨大。2006年我国平均每亩桑园产茧量不足60kg,而同期江苏南通地区每亩桑园产茧量达到 120.6kg/亩,最高达到200公斤/亩,说明我国蚕业生产还有很大的潜力。
稳定完善我国基层蚕业技术服务队伍,总结集成现有蚕业生产技术,推广集约化、标准化的蚕业生产技术体系,可以在同等规模下,大幅提高我国蚕丝产量和效益。
(四)加强蚕桑资源综合开发,降低丝绸产品市场风险
以丝绸为主要终端产品的蚕业生产技术体系,对蚕、桑资源的利用率极低,主产品茧丝只占桑园年产干物质量的3%,加强蚕沙、桑枝条、蚕蛹、桑叶、桑葚等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采用桑-菜、桑-菌、桑-鸡等种植、养殖模式可以大幅提高单位面积桑园经济收入,降低蚕茧在桑园收入中的比重,在蚕茧价格大幅波动时亦能使蚕农获得稳定收入,保证蚕丝业的稳定。
(五)整合资源,并购国外先进企业
金融危机造成了西方发达国家资产的大幅缩水,是有条件的企业并购拥有核心技术和营销网络的国外企业大好时机。
参考资料:
1、2008年1-9月丝绸服装服装出口概况,www.esilk.net.
2、全行业告急 五地丝绸商求援商务部,网易财经。Http://money.163.com/08/1114/03/4QM87R1100251RJ2.html
3、08年10月“中国·盛泽丝绸化纤指数”月度景气点评。中国绸都网
4、面对茧丝绸市场低迷 蚕农需冷静对待,www.esilk.net
5、民工提前返乡的信号:“打工经济”受到波及,www.ycw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