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茧丝绸产业规模居于全国主导地位,但近几年东部地区蚕桑规模出现下降趋势。为维护和巩固我国茧丝绸这一传统产业优势,从2006年起,国家商务部对茧丝绸产业进行区域结构调整,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给中西部地区茧丝绸产业发展带来机遇。 这篇文章来源于纺织资源,请各位网友直接在浏览器中直接输入纺织资源查看。
贫困山区也成投资热土
地处大别山南麓的英山县有一家老字号国有企业湖北制丝针织厂,原有缫丝规模13200绪,干部职工1100多人。自1978年建成后,就一直受资金头寸的制约,在亏损中运行。
2006年英山县被商务部、国家茧丝办确定为“东桑西移”全国首批万亩桑园基地建设县,从桑园培育到养蚕制茧等基础建设推行全新举措,充足的蚕桑资源吸引了江苏省实力较强的南京顺艺丝绸有限公司的加盟,投资1000万元整体买断湖北制丝针织厂的全部资产,积极实施体制改革,改变薪酬考核方式,彻底打破过去国有企业“大锅饭”体制,全面改变干部职工身份,在小县城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企业体制革命。
企业体制变了,职工身份置换了,收入明显增加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了,企业焕发出崭新的活力。此前年产白厂丝最高只有110吨,年产值只有1650万元,如今平均年产白厂丝可达到180吨,年产值达到3150万元。
同样的模式和效应在毗邻的罗田县得到了复制。罗田县缫丝厂在实施“东桑西移”基地建设后,引来了浙江金富春丝绸化纤有限公司的注入,投资1200万元买断了罗田缫丝厂所有资产,组建了新的丝绸企业——湖北金罗丝绸有限公司。新公司运行后,企业活力大增,效益逐步上升。
缫丝工王水平说,最直接的变化就是职工收入比以往大不一样,他原来每月最多只能拿到800元,现在平均都拿到了1200元,而且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福利待遇一样也不少。
湖北省茧丝绸协会会长叶乔介绍说,黄冈市的英山、罗田、麻城,十堰市的郧县、郧西,襄樊市的南漳以及宜昌的夷陵区,都是有名的贫困山区、革命老区,通过大力实施“东桑西移”工程,这些地区桑园总面积大幅度扩大,蚕茧产量大幅度上升,蚕茧质量大幅度提高,引起了东部等发达地区的茧丝绸龙头企业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北京怡莲、浙江金富春、江苏顺艺等纷纷前来投资创业。
改变农村经营方式
湖北省商务厅副厅长张早阳说,“东桑西移”工程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引导蚕农种桑养蚕开始向市场化发展,改变了小农经济的模式。宜昌市远安县从浙江引进德中丝绸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形成当地蚕茧种、养、加工产业链,网络蚕农3万多人,解决职工就业近400人,有效推进了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东桑西移”工程突出强调桑园集中连片、统一管理,实行小蚕共育、大棚饲养、使用方格簇等国际先进技术,改变了过去 “门前屋后、田边地头”种桑、一家一户养蚕的传统方式,使种桑养蚕不断向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的集约式方向发展,初步形成农业产业市场化经营的模式。
东部龙头企业进入后,带动了种桑养蚕向市场化发展,初步形成一批像英山、南漳、罗田等农业产业市场化经营的模式。通过股份合作、租赁经营、技术承包、联合经营等多种组织形式,将公司、基地、蚕农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相连接,形成了稳定的产销关系,确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互惠经济机制,提高了产业竞争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蚕农普遍表示,有龙头企业作保障,解决了多年来“卖茧难”的难题。
去年,蚕茧价格波动较大,但蚕茧产量依然保持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据统计,全省全年蚕茧总产量达到2.52万吨,同比增长80万公斤,蚕农总体收入仍比上年有所增加。其中,进入“东桑西移”工程的7个县市区桑园面积约30万亩,占全省67%,蚕茧产量1.7万吨,占全省70%。许多蚕农盖起了新房,有的购置了彩电、音响,有的放弃在城市打工,回乡种桑养蚕。
龙头企业在投资蚕桑基地,把东部先进的技术、管理、销售渠道和经营理念引进来的同时,基本上实现了就地发展缫丝生产,形成了“蚕农家有缫丝工、缫丝女工在农村”的新型工农关系,不仅兴业富民,而且绿化了山野,茧丝资源综合开发又延伸出循环发展的新型产业链。还有一些基地县利用蚕粪开发优质绿色肥料,大大改善了农村环境。
产业链提升茧丝绸整体效益
在英山县县城南端的工业园区,一座颇具现代化气息的“怡莲丝绸纺织工业园”正在拔地而起。英山县委书记王浩鸣说,这是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以来,全县引进的投资规模最大的外来茧丝绸企业,项目总投资1.4亿元。
北京怡莲集团是我国最大的丝绸家纺用品采购商和渠道供应商,市场销售网络完备,年产销量占全国蚕丝被市场的12%。董事长彭善超是英山人,2006年底,他回乡探亲时发现,家乡丰富的蚕桑资源与丰厚的丝绸文化底蕴正是怡莲集团进行战略扩张的“风水宝地”。于是,他与家乡政府签订了回乡投资的合作协议,携手湖北阳光丝业公司共同组建了湖北怡莲阳光丝绸纺织有限公司,打造年产300万条的中国最大蚕丝被生产基地。
随着“东桑西移”工程建设的深入实施,湖北茧丝绸产业链在逐步延伸,初步形成了从种桑、制种、养蚕、制茧、收烘到缫丝、丝绸制品、服装、桑蚕副产品深加工、市场销售等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蚕桑产业化链条。全省现有缫丝企业10家,丝绸加工企业19家,总资产3.8亿元,总产值7.5亿元,利税8000万元,极大地增强了茧丝绸产业的整体效益。
作为蚕茧主产区的黄冈市已形成了以蚕桑为轴心的蚕种生产和蚕茧、茧丝、丝绸、蚕桑副产品加工企业25家,固定资产总值2.15亿元,就业人数5100多人,为山区县(市)财政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唐宁认为,商务部推出“东桑西移”工程并非简单地把东部逐渐放弃的蚕桑规模直接向中西部转移,而是通过这一工程的实施,逐步把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丝绸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科学的管理经验、超前的品牌意识、畅达的销售渠道、时尚的消费理念转移到内陆地区,从而进一步壮大我国丝绸产业的总体实力,增强我国丝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弘扬中国丝绸文化。
湖北实施和发展情况表明,“东桑西移”工程建设对我国茧丝绸产业的发展极具战略意义。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