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封槐松在华东地区第11次蚕种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封槐松在华东地区第11次蚕种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来源:蚕丝在线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8-11-07   |  阅读次数:788次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在两年一届的华东地区蚕种学术研讨会今天在革命历史名城南昌召开之际,我受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领导的委托,专程来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向大家表示亲切的慰问!也借这个机会向大家介绍点情况和想法,供参考。

我国蚕桑生产,在经历了2004年以来连续4年持续增产以后,今年蚕桑生产由于连续两年蚕茧收购大幅降价,严重伤害蚕农生产积极性,出现了1996年以来最为严重的滑坡,蚕种生产和经营也受其影响,出现了十分困难的局面。

一、蚕桑生产出现严重滑坡

由于2004年至2006年茧价合理上升,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到2007年全国桑园面积和蚕茧总产量都接近历史最高的1995年。2007年全国桑园面积1440.99万亩,比上年增加79.3万亩,增长5.8%。西部地区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等8个省(区)桑园面积同比增加8.3%,中部地区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6省桑园面积同比增加9.2%,东部地区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4省桑园面积与上年持平。全国蚕茧总产量79.2万吨,同比增加4.5万吨,增长6.1%。其中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等8个省(区)产量同比增长12%,尤其是广西自治区产量由2000年的3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20.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4。全国亩桑产茧量也呈上升趋势,广西、广东出现了每亩产桑量3500公斤、亩桑产茧量超250公斤的高产典型。

但是,在取得来之不易的连续4年持续增产好形势的时候,2007年蚕茧价格大幅下跌,全国收购桑蚕茧69.7万吨,平均收购价格同比下降35%左右,其中春茧和夏秋茧同比均价分别下降19.2%和40%,江苏、浙江、广西、安徽等重点省的秋茧收购价降幅均超过40%。因此导致今年全国蚕桑生产出现了自2004年以来第一次下滑,而且是1995年后下滑最为严重的。据16个桑蚕主产省(区、市)生产主管部门上报数字汇总,今年桑园面积1322万亩,同比减少2.3%;春期制种1322万张,同比减少7.1%;春蚕饲养量866.9万张,同比减少7.7%;产茧33.2万吨,同比减少4.3%;各地统茧收购价每50公斤758-1150元,在去年下降35%左右的基础上,今年继续下降3%左右。分地区看,除云南、湖北、陕西略增产外,其他13省(区、市)都减产,减产较多的有重庆减25.6%、广东减20.2%、贵州减16.5%、四川减15%、安徽减13.6%,江苏、浙江和广西3个大省区减6.6-9.3%。最近蚕茧收购价格还在下降,在已经下降40%的基础上,又下降10%以上,使夏秋期蚕桑生产发种量减少12%左右。其中浙江省夏蚕、秋蚕饲养量分别为7.5万张和73.7万张,同比下降40.5%和30.%。江苏全省秋蚕社会饲养量140万张左右,同比减少30多万张,减幅约20%。全省13个省辖市秋季发种全面减少,其中,重点蚕区南通市降幅约20%,盐城市降幅近10%,徐州、宿迁市降幅25%左右,其他规模较小的地区,苏州、无锡、常州、淮安、扬州等市的降幅达到35%以上。因此预计今年全国夏秋蚕茧总产量不到35万吨,同比减少15%左右。全年68.2万吨,比去年减产13%左右。其中浙江减产35%、江苏和四川减产20%、广西减产8%左右。

造成今年蚕桑生产大幅滑坡的主要原因,一是蚕茧价格大幅下降,2006年全国蚕茧收购价格每50公斤平均在1000元以上,其中秋茧均价1300元,比2003年高近一倍。2007年下降35%,今年下降15%以上,茧价基本上回到了2003年以前的水平;二是生产成本增加,今年以来各种生产资料涨价,化肥、农药、农膜、蚕药、蚕具、石灰等价格不断上涨,平均涨幅在30%以上,雇工价格同比上涨了60%以上;三是比较效益下降很多,如江苏蚕区,2006年亩桑养蚕收入2000多元,扣除物质成本后净收入1078元,张种净收入490元,今年春期每亩桑园净收入仅有101.6元,张种净收入仅为96.7元,秋季蚕桑生产的效益将更低。茧粮比价一般在1:12以上才能调动养蚕积极性,今年已降到1:10的临界点,一些地区甚至降到茧粮比价不足1:9。因此,在粮食生产有多种补贴的情况下,蚕桑生产不仅没有补贴,反而生产成本大幅上升、收购价格骤然下降,蚕农的生产积极性不能不低落。

    究其深层次的原因,生产成本上涨是由于整个生产资料市场的影响,而蚕茧价格下降幅度那么大、持续时间那么长,有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但主要是人为因素。印度是我国生丝出口的主要市场,由于印度生丝产需缺口较大,而且生丝质量比我国差1-2个等级,所以我国生丝在2006年前一直以质优价格较高挤占了印度市场。然而,从2006年末开始,我国生丝出口商竞相压价竞争出口,使去年以来卖到印度的生丝每吨只有十几万元,而印度比我国低两个等级的每吨还卖25万元。

二、蚕种生产经营比较困难

受茧价大跌、蚕桑生产严重下滑的影响,今年全国蚕种生产经营也出现了非常困难的局面。全国蚕种发种量预计1980万张,比去年减少12%,加上销售价格的下降,估计全国蚕种收入比去年减少15-20%。今年产种量春期1322万张,比去年同期减少了7.1%,预计夏秋期减少幅度更大一些。分地区看,除重庆、河南略有增产,其他省都减产,减产10%以上的省份有山东、湖北、湖南、广东、贵州。

蚕种场的改造目前还是进展比较缓慢。全国200多家蚕种场大部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几十年来,这些蚕种场为我国蚕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管理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适应,再加上包袱很重、设施严重老化等原因,在蚕种生产和供应等方面存在机制不活、包袱很重、质量不高、设施老化、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如广西自治区26家市县级蚕种良种场,除3家是八十年代以后新建外,其它都是建于六、七十年代,原多为木薯蚕普通种场,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转产桑蚕普通种,房屋设施大部分已破烂不堪,设备陈旧落后,生产规模大多数较小,生产能力远不能满足全区蚕桑生产发展的需要。加上当前出现的蚕种销势不好、价格下降的影响,蚕种场的经济将更加困难。

    产生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蚕种场生产是市场经济(自己找种源和市场)、销售是计划经济(大多是省级定价),逼得蚕种场多数亏损,无力进行维修改造,加上国家从八十年代以后对蚕种场的投入很少,多年欠账致使形成目前这种局面。

    三、克服困难,促进蚕种和蚕桑生产稳定发展

面对当前蚕种和蚕桑产销的不利形势,我们不仅要克服困难,千方百计减少因此而带来的损失,还要认真分析市场行情,合理安排蚕桑和蚕种生产,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规避市场风险。

(一)认真分析茧丝绸市场形势。这里讲的分析形势,要分析丝绸、蚕茧、蚕种三个市场形势,而且要做到倒算帐、顺安排。分析丝绸形势不仅要研究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还要考虑我国丝绸出口商恶性压价导致蚕茧收购价下降。国际市场受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金融危机和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影响,生丝和丝绸出口也都受到了冲击;国内市场由于仿丝产品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传统的真丝产品竞争力有下降的趋势。因此蚕茧市场明年还不一定看好,起码要后年才有可能出现恢复性的增长。一些蚕区已经出现了弃桑不管的局面,明年桑园面积缩减的幅度肯定比今年要大。所以蚕种市场也会相应缩减,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

(二)合理安排蚕种产销计划。根据目前这种形势,我们一方面既要保护好蚕种生产能力,以便一旦蚕桑生产需要恢复发展能够及时保证供应蚕种;另一方面还要积极面对现实,根据市场需要以销定产,合理安排蚕种产销计划。今年蚕种虽然减产了一些,但销路可能还有些问题,希望全国蚕种企业既要积极找销路,又不要恶性竞争、拼命压价。明年蚕种生产计划要根据后年蚕桑生产预期来安排。我们预期后年蚕桑生产有可能要恢复发展,所以明年蚕种产量不能再减了,要比今年多点,最好达到去年水平。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还得依靠价格来引导。今年的蚕种价格比去年下降了很多,导致一些蚕种场亏本经营,希望各省蚕桑生产主管部门关心帮助他们,努力争取财政经费予以适当补贴,以确保蚕种场生产经营正常运行。

(三)加强蚕种质量管理。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两年来,对于规范蚕种生产经营行为,提高蚕种质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通过最近开展的《蚕种管理办法》实施两年来各省自查和农业部抽查的情况看,还有很多方面没有落到实处,最突出的是有些省蚕种管理职能不清,内部扯皮,上下没有形成体系,生产经营许可证换发、审发工作都未开展,甚至连一次出口10万张蚕种既没有报农业部备案,也没有报经审批就出去了,可想而知那些通过边民走私蚕种的现象就难免时有发生;还有一些省省级质检机构尚未建立起来,也没有委托关系,蚕种质量监督还是空白;有些蚕种场质量自检不严,“两证一签”没有标明;有些省对微粒子病检疫和处理不够严格,导致近年来蚕种带毒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以致一些不法种贩坑害蚕农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我借这个机会请大家继续认真学习掌握《蚕种管理办法》,把它融化在我们的工作中;请我们每个蚕种场一定要严格自律,对每一批次蚕种质量要把住检验和检疫关,不放过一张不合格的蚕种流入市场;请我们各级蚕种管理部门和质量监督机构要切实负起责任来,严格查处违反《蚕种管理办法》的行为。

(四)促进蚕桑生产稳定发展。在当前蚕桑生产受到挫折的情况下,我们更要看到光明,要鼓足勇气,努力做好工作,促进蚕桑生产稳定发展。一是要引导蚕农管好桑园,根据市场情况养蚕要适量;二是要努力提高单产、质量,进而提高生产效益;三是要组织龙头企业引导茧价,防止茧贱伤农;四是要组织建立蚕农合作社,在开展产销自我服务的同时,解决蚕茧自己收烘,增强对市场的应变能力;五是大力发展桑蚕的综合利用,增加农民收入。如浙江、四川利用桑枝制作木地板,广东、广西利用桑枝生产食用菌、桑椹做饮料,山东、广东利用蚕粪提取叶绿素铜钠盐,效果都非常好。

    就讲这多。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