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1号坑和2号坑的发现“一醒惊天下”。2019年以来,在三星堆遗址的同一地点又发现了六个坑,即3至8号坑,它们的发现“再醒惊天下”。关于这些坑的属性和功能,学界有不同称呼,影响最广的称之为“祭祀坑”,年代为商代晚期。在此背景下,最新一期的《文史知识》杂志刊发文章,解读此次三星堆考古发掘中最激动人心的新发现之一——丝绸,这是首次在新一轮祭祀坑考古发掘中发现丝绸残留物。
文章认为,三星堆是古蜀先民创建的古蜀国都邑,其地的蚕桑丝织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果对古蜀地区的丝绸发展历史进行梳理,不难发现三星堆祭祀坑里使用大量丝绸亦属合理。我国古代有关蚕桑的传说大多与蜀地有关:古蜀人的神话体系中,蜀王大多是关联生业、造福众生、谋求福祉的人神集合体。蚕丛教民养蚕、鱼凫教民捕鱼、杜宇教民农耕、开明带民治水,而蚕丛一族以养蚕为其经济活动的主体,传说蚕丛氏因穿了青衣到民间劝农桑而得名“青衣神”。如果传说暗示着古蜀的丝绸起源,那么考古发现和史料可以非常清晰地勾勒出此地丝绸的发展与兴衰。早在西周时,蜀已向周王朝进贡蚕桑制品;春秋战国时,四川的蚕桑业已达到一定规模;两汉时期,四川的蚕桑丝织业更为兴盛,朝廷对锦帛的需求量大增,此时成都东南隅围城建织锦工场,委派“锦官”督造,称为“锦官城”;唐代的蜀锦,无论生产规模还是技艺都进入到一个鼎盛时期,蜀锦生产遍布川中。
此次考古发现,蜀地制作丝绸的历史更为悠长,新发现也带来了更多的新问题。作者发现,祭祀坑内出土的大量青铜器、象牙、玉器、金器,原本都是存在于宗庙、神庙中的祭祀用器,出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埋藏过程中,丝绸或被焚烧,或包覆在青铜器表面,或被掩埋,究竟意味着什么?作者考察史料,发现早期丝绸主要是事鬼神而用之,在祭祀语境中有着特殊的含义。在古人的祭祀中有重要作用,不仅是神明的祭服必须用丝绸,而且必须用亲蚕亲缫所得之丝制成祭服,方能体现虔诚恭敬。后来丝绸也可以用于尸服,也就是人死了入殓时,穿着丝绸必然会利于人与上天的沟通。这就解释了将丝绸包裹在祭祀用器中的用意。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何丝绸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具有如此独特的意义呢?作者给出的解释是,古人认为蚕是自然界中变化最为神奇的一种生物。蚕一生经历卵、幼虫、蛹、蛾四种状态变化,这种静与动之间的转化(包括眠与起)使人们联想到当时最为重大的问题——天地生死。卵是生命的源头,孵化成幼虫就如生命的诞生,几眠几起犹如人生的几个阶段,蛹可看成是一种死,原生命的死,而蛹的化蛾飞翔就是人们所追想的死后灵魂的去向了。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