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东桑西移”走出新“丝路”
来源:《嘉兴日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8-10-28
| 阅读次数:758次
“我们刚刚扩大了在广西河池市东兰县的桑蚕生产基地,目前投资已经达到了1000多万元,原来那边仅仅几百亩桑园,如今已经扩充到了2万多亩,我们还和当地的蚕农签订了合同,基本满足了企业每年300万吨产丝量的原料需求。”昨天,浙江花神丝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家乐刚刚从广西回来不久,作为桐乡“东桑西移”的先行者,他认为“两头在外”的生产经营模式是解决企业原料来源和市场销售的一把“钥匙”。
本地蚕茧生产大幅下降,最担心的还是当地的丝绸企业,沈家乐告诉记者,从春蚕开始,订种量就大幅下滑了近20%;夏蚕的情况更是呈暴跌行情,该市发种量仅有2.6万张,比2007年骤减53%。而更让企业担忧的是,目前我市桑蚕品质也呈现下降趋势,打个比方,以前2吨蚕茧可以产出的丝,现在需要3吨左右的蚕茧才能达到相同的量。品质的下降,不仅造成了蚕茧收购价格的下滑,打击了蚕农的积极性,也给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带来了难题。
“想要在当地恢复蚕茧的整体产量和质量,困难已经非常大了。”桐乡市发改局区域合作科张永清表示,除了蚕茧生产不赚钱外,现在农村里,从事桑蚕生产的基本都是老人,年轻力壮的都在企业上班了,因此,桑蚕业的萎缩也是跟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相对应的。那么如何在原料市场快速缩水的同时,又能保证丝绸这项传统产业的生命力,“东桑西移”就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虽然本地的桑蚕业不景气,但是技术和经验却是非常丰富的,这恰恰是西部地区最缺乏的,而那边的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和廉价,这就使得桑蚕业在西部获得了第二次生命。“目前,桐乡市已经有数十家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创办桑蚕基地和缫丝加工企业,建立桑蚕基地60万亩以上。尽管最顶级的蚕茧产品还是出产于本地,但量很少,就整体而言,建立在西部的桑蚕基地,蚕茧不仅在量上,在质上也好于本地蚕茧。”
据悉,在西部建生产基地的企业,大多都是本地的丝绸公司,通过“东桑西移”,他们逐渐形成了生产和销售在外面,科研开发中心、品牌产品加工基地等都在本地的“两头在外”现代企业新模式。沈家乐说:“把生产基地建在外面,尽管运输成本上升了,但是算上劳动力价格下降和品质的提升,总体成本还是下降了5%至10%。”有了稳定的市场,桐乡的丝绸行业开始腾出手来搞市场开发,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延伸丝绸产业链,使桐乡成为了“中国蚕丝被、真丝毯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