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关注优质产区的蚕桑业
 

关注优质产区的蚕桑业

来源:蚕丝在线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8-10-06   |  阅读次数:852次

多年来,江、浙等东部地区的蚕桑业对我国丝绸业和各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随着当地经济水平的变化,比较效益的减弱,也进行着产业的转移。产业转移尽管显得不可逆转和紧迫,但总体上它仍然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这些地区的蚕桑业要大规模地转移到中西部去还需时日,中西部地区也需具备一定的承接转移的条件。从近年看,仍然以省内、区内调整、转移为主。截止目前,大多数地区对蚕桑的依赖仍然较高,而且今后一段时间里蚕桑仍可能是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优势项目,是农业产业化的传统产业。

无疑,江、浙等地区的蚕桑业近年也经受了自然和市场两个风险的严峻考验,产量减少,质量下降。但这里是我国优质茧、高品位丝的传统产区,对我国丝绸业的经济效益和国际信誉影响较大。而且,总体上这里蚕桑业的基础较为巩固,产业化程度较高,茧丝质量优势较强,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也难以被替代。

由于受整个市场供求基本面的影响,加之流通领域里数量较大的低品质茧和低品位丝,使我国今年的茧丝行情长期低迷徘徊,出口和加工企业处境困难,农民种养积极性受到伤害,弃管弃养面逐渐扩大,有些地区还出现了挖桑的现象。虽然这在经济规律和市场作用下是难以避免的,但如果对其不加正确引导,或处理不当,甚至任其发展,我们可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对行业也将带来严重冲击。

我们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的蚕桑业也曾经历过他的发展期,或者说辉煌期。1994年1995年江苏的桑园面积分别达到300万亩和330万亩,曾分别占全国的16%和18.9%(发种量分别为590万张和582万张,分别占全国的22.36%和21.7%;桑蚕茧产量分别为19.63万吨和18.62万吨,分别占全国的29%和24.5%)。经过1994年和1995年的历史高峰后,1996年江苏省的桑园面积一下子减少到170万亩,比1995年减少48%(发种量减少57%,蚕茧产量减少50%)。在1997年以来的10多年里,其桑园除了2002年稍有回升(157万亩)外,基本上一直稳定在130-140万亩左右。桑园是蚕业的基础,是我国丝绸业的“根”。1996年江苏省的桑园一下子砍掉了48%,导致丝绸生产和出口量急剧下降,应该说在当时对江苏乃至全国的丝绸业打击很大,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桑树是多年生作物,在当今的市场形势下一旦被砍掉,恐怕就很难恢复,或者说根本就恢复不起来了。这方面除了可能的自然灾害、病虫害外,市场因素有可能将成为关键。

然而,丝绸市场的起起落落,我国丝绸人应该是有较深刻的认识的,也有不少共识。从丝绸业多年运行的实际看,困难也总与其机遇相伴,“阳光总在风雨后”。因此,面对当前的形势,我们还是要理性、冷静,更要坚定信心。要利用当前调整期的机遇,抓紧蚕桑业各方面的结构调整(如新老品种、新老桑树、种养地域等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进一步提高其科技进步,不断巩固其基础,为新一轮的发展期作好准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调整过程中,对这些优质产区的蚕桑资源要予以适当保护,尤其要防止出现大规模的毁桑、挖桑等非理性行为。我们要从丝绸业的国际、国内的历史责任出发,珍惜这些地区的茧丝质量优势。这里的蚕桑业如果在短期内大幅度地萎缩,不仅涉及中国丝绸的国际地位,也会影响中国丝绸业的质量根基。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