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业文化
蚕业文化>>重走丝路南道:从哈密到民丰
 

重走丝路南道:从哈密到民丰

来源:中国丝绸博物馆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8-09-24   |  阅读次数:1196次

  “丝绸之路”跨国申遗万里采风一行离开敦煌后,又继续追寻古代丝绸之路的足迹,开始了新的征程――走进新疆。采风队员沿着312国道经过近七小时四百多公里的长途驰行抵达了新疆之行的首站――哈密。哈密位于新疆的东部,自古被称作“西域襟喉,中国拱衙”,是新疆的东大门,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古称昆吾,汉称伊吾卢。

参观哈密地区博物馆是我们到达哈密后的第一站,通过博物馆阿伊夏木副馆长的介绍,队员们对哈密的历史有了基本的了解,并在博物馆举行了申遗长卷签名活动。随后又参观了清朝哈密历代回王的墓葬建筑群――回王坟。

巴里坤是唐代开辟沿天山北麓迤逦西行的“丝绸之路”后的重要驿道,申遗采风队从哈密到巴里坤需穿越茫茫的戈壁、美丽的草原和雄伟绮丽的天山。残留的巴里坤古城墙是昔日历史的见证。全国文保单位大河唐城据考证为唐景龙年间(707710)驻屯于“甘露川”的伊吾军所筑,是唐代丝绸之路北道一处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古城址。

离开哈密我们又驱车来到了瓜果飘香的吐鲁番,虽然已经是九月,但扑面而来的阵阵热浪还是让我们真正品尝了“火洲”的滋味。吐鲁番古称高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虽然我们在吐鲁番只逗留了一天半的时间,庆幸的是让我们领略了吐鲁番的惜日繁华和今日发展。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大也是保护得最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交河故城,蜚声遐迩历时1500多年古代西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之一的高昌故城,它们在夕阳的余晖照耀下仿佛向人们默默诉说着曾经的辉煌。还有阿斯塔那古墓群、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都见证了千年的历史。位于市郊的苏公塔也是全国文保单位,建成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是新疆境内伊斯兰教古建筑中现存规模最大的塔,具有浓郁的维吾尔族艺术风格。

沿着314国道我们继续驱车前往轮台,九月的天气变化无常,一路上我们遇上了漂泊大雨,给我们的旅途带来了不便,汽车只能在大雨中缓行。在雨中我们匆匆看了历史上沟通南北疆的要道也是兵家凭险踞守之要地――铁门关和被称为“丝绸之路”水上高速通道、也是我国内陆最大的淡水湖――博斯腾湖。傍晚时分我们终于来到了轮台。古轮台国(《史记》作仑头)地处西域中部,为丝绸之路北道要冲,汉代是西域36国中的城邦之一。

走进大沙漠一直是我们梦寐向往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911,天刚蒙蒙亮我们的队员已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前往塔克垃玛干沙漠的路,没多久就来到我国第一条沙漠公路――塔里木沙漠公路的起点,这时太阳刚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塔里木沙漠公路是目前世界上在流动沙漠中修筑最长的一条等级公路,全长约466公里,它的贯通对加快塔里木盆地的油汽勘探开发、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沿着一马平川的沙漠公路南行,放眼望去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莽莽苍苍,无边无涯,路上随时可见一个个旋风卷起的沙柱,时而顶天立地,时而烟消云散。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千百年来,正是由于风吹沙移,一座座繁华的古城、一片片水草丰美的绿洲相继被风沙掩埋;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南道也因风沙的侵占而日趋衰落。震撼我们的是沙漠中生长的植物。胡杨林、骆驼刺、红柳等,在长年缺水的沙漠中体现了旺盛的生命力。

傍晚我们到达了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的且末县城。且末历史悠久,曾以古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辉煌而载入史册,它是“玉石之路”的发祥地和“丝绸之路”南道重镇。托乎拉克庄园、扎滚鲁克古墓群、来利勒克遗址就是且末的悠久而丰厚历史的再现。

接着,我们一行人员又沿着315国道驱车到了民丰。在民丰我们参观了尼雅文物馆,尼雅文物馆于1999 1月建成,主要展示了反映民丰50年发展、国家级重点保护地(尼雅、安迪尔遗址)出土的汉晋文物及民族风情生活用品等,使我们了解了当地的历史。

一路走来,我们体验了新疆的地域辽阔、物产富饶、大自然的威力、人和自然的抗争……。“丝绸之路”跨国申遗万里采风活动得到了沿途各界的大力支持,申遗的丝绸长卷不仅留下了文博界人士的签名,还有宾馆的工作人员、沙漠公路中的渔政观察站的维吾尔族工人、在塔克拉马干沙漠中勘探石油的人员……纷纷留下的自己的名字,他们表示为“丝绸之路”申遗也要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遗迹、草原、雪山、戈壁、沙漠……,这些难忘的经历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