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南充茧丝绸行业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与展望
 

南充茧丝绸行业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与展望

来源:南充市商务局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8-09-12   |  阅读次数:1223次

南充历来被称为丝绸之乡,其丝绸文化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素有“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帮”美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鼎盛时期,全行业年发种126万张,生产蚕茧55万担,年发放茧款近3亿元,生产丝绸产品13个大类,200多个品种,数千个花色,总产值超过15亿元,上交利税超过8000万元,出口创汇超过5000万美元,产品远销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60多个产品获国家银质奖、部省优质奖和新产品奖。南充丝绸工业总产值占全省丝绸工业总产值的1/3,蚕茧产量占四川的1/4,出口生丝占全省的1/2,出口绸缎占四川的3/4,南充丝绸外贸收购总值占四川丝绸的近一半。南充被确定为全国4大蚕桑基地、15大丝绸生产出口基地和20个丝绸工业重点城市之一。2005年4月,我市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绸都”称号,成为中西部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一、南充茧丝绸行业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

茧丝绸是南充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我市经济的骨干支柱产业、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项目,已具有桑、蚕、种、茧、丝、绸、绢和印染、针织、服装、丝毯、丝织机械、丝绸科研、教学等门类齐全的生产体系,在中西部地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总体规模居全省第一。过去30年里,丝绸行业管理先后经历了地区丝绸工业公司、地区茧丝绸公司、南充市茧丝绸公司、南充市茧丝绸行业办公室、南充市商务局茧丝绸协调办等多次改革。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茧丝绸行业励精图治、负重拼搏,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围绕“脱贫解困,优化产业”的思路和追赶型、跨越式的发展目标,通过抓改革转机制,抓调整谋发展,抓生产保稳定,努力排除发展道路上的诸多障碍,使行业走出困境,重现生机和活力,步入了新的发展轨道,为促进农村经济建设、蚕农增收、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劳动就业、扩大出口、丰富人民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1995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专题片在全国播放了《千年丝绸孕南充》,反映了南充丝绸城的变化和发展。2007年10月,在南充成功举办了中国西部茧丝绸发展高峰论坛,邀请了国家茧丝办王北鹰副主任等领导和全国丝绸界嘉宾200多人共商丝绸产业发展大计,中国丝绸协会发来贺电,全国有200多个网站共发布了13000多条相关消息,使“中国绸都—南充”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为行业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企业改革取得成效,行业保持较快发展

30年来,我市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改组和改制,共核销银行呆坏账6.95亿元,系统内23户国有、集体中小型丝绸企业租、股、并、卖全部改制,市属国有大中型企业所办子弟校、医院全部剥离,后勤服务社会化。从而使我市茧丝绸企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多元所有的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丝绸企业的90%以上,市场机制在茧丝绸生产和流通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在新的体制机制下,中小型丝绸企业异军突起,企业发展动力明显增强,从1996年亏损3.1亿元,到2001年实现利润896万元,结束了连续7年的亏损局面。产销已经走出低谷,全面实现恢复性增长,行业步人良性发展轨道。2007年,全市丝绸企业生产桑蚕丝1156吨,丝织品2245万米,服装229万件。全市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1.1亿元,实现利润0.57亿元,实现入库税金0.57亿元,出口创汇8176万美元,丝绸服饰、丝绸床上用品和丝绸旅游工艺品等丝绸制品的产量和销售占全省80%左右。截止2007年末,全市规模以上丝绸企业45家,资产总额17.27亿元,缫丝机6.256万绪(其中自动缫4万绪),丝织机3723台(其中无梭织机100余台),工业平缝机近1000台,印染能力达7600万米,从事丝绸科研教学专业技术人员2000多人。

(二)基地建设初见成效,资源配置格局优化

30年来,通过加快蚕桑产业化建设,改革蚕茧流通体制,放宽了鲜茧收购渠道,准许部分缫丝企业进入鲜茧收购领域,催生了南部绿神、仪陇苏隆、嘉陵嘉兴等一批贸工农“龙头”企业,进一步整合了茧丝资源,形成了多种适合当地生产发展的产业化模式。截止2007年末,全市有省级蚕桑基地县6个,蚕桑基地乡镇50个,蚕种场13个,省属蚕研所1个,省蚕桑校1个。到2007年底,全市有桑园面积75万亩,桑树8亿株,良桑率达75%,发蚕种41万张,产茧1150万公斤,蚕农茧款收入1.1亿元。全市共有鲜茧收购企业45户,下属鲜茧收购茧站258个,蚕茧收购企业资产总额15103万元,职工人数970人。2006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蚕桑“百万工程”的意见》,提出了通过3-5年的奋斗,投资1.2亿元,使我市桑树总量达到100万亩,产茧达到100万担,蚕茧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实现我市蚕桑生产恢复性增长,为建设“中国绸都”提供产业支撑的奋斗目标。与此同时,2006年和2007年,我市的南部、仪陇、西充和嘉陵4个县(区)连续两年争取到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国家支持的蚕桑基地建设项目,获得800万元的项目资金补贴,为加快我市蚕桑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蚕桑“百万工程”和“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全市新发展桑园39万亩,新发展业主大户2085户,业主栽桑5.5万亩,占全市新栽桑的14%,使我市成为全省桑园面积总量最大的市。全市蚕茧质量逐步好转,实现了蚕茧单产、质量、效益三提高。2008年春、夏两季毛脚茧率同比均分别降低了50.4%和40.1%,创造了10年来我市此项质量指标的最好成绩。同时,我市广泛开展综合利用,搞好副产品深加工,推动蚕桑产业走向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

(三)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30年来,我市丝绸行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和发展为主题,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控制总量,压缩落后的缫丝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织绸、服装、床上用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加快产业向多元化发展转型,不断增强了企业竞争实力。根据中国丝绸协会统计,我市六合集团按销售收入排名,已跻身全国丝绸行业40强企业,排名17位,2005年又获得“中国十大影响力丝绸行业品牌”称号;依格尔成为西部最大的丝绸床上用品出口企业;云禾印染已成为中西部地区的印染龙头企业;南部绿神、阆中新立新等缫丝企业已成为我省重要的白厂丝出口生产基地。南充丝绸公司创建了省蚕桑丝绸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年来,我市丝绸行业通过自强不息的奋斗,整体实力得到提升。真丝绸产量分别占全省、全国的37%和11.7%,丝绸服装、床上用品等终端产品占销售收入及出口创汇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产业结构更趋优化。近五年来,全市蚕丝被从无到有,新发展蚕丝被生产企业近20户,年生产销售达20万床左右

(四)不断加快技术创新,大力推进品牌建设

南充荣获“中国绸都”称号,成为我国中西部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源远流长嘉陵江,千年绸都南充城”已经成为我市对外宣传的名片。我市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近两年来,共争取国家技改资金1000余万元,财政技改投入2500多万元。2007年实施丝纺服装省、市重点技改项目20项,总投资6.2亿元,引进外来企业资金20亿元。六合集团新引进36台箭杆织机,大大提升了面料和服装档次。依格尔上马的宽幅大提花生产线建设,特宽高密丝绸面料,年产量60万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阆中信达的电力纺、新立新的素绉缎、六合的双宫绸等产品质量和水平名列全国前茅。为适应市场消费多元化需求,我市丝绸企业开发了重磅双面素丝缎织物、真丝与天然纤维交织混纺、蜀绘丝绸服装等一批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其中六合集团开发的“大豆纤维、真丝、羊毛纤维复合交织服装面料”,云禾印染“筛选环保性染料在真丝绸上印染研究开发”项目,南充丝绸公司开发的“优质多功能蚕丝棉加工技术项目,被国家商务部评选为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优秀项目,并荣获嘉奖。“美亚”牌真丝睡衣系列产品连续八届荣获四川省名牌产品称号和全省著名商标称号,“爱肤尔”产品荣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2005年,我市生产的“六合”无底缝内裤、真丝加厚睡袍,“爱肤尔”贡缎高档蚕丝被、蜀绘精品和服等5个产品荣获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金奖,南充“蜀绘丝绸”艺术,被誉为“中国丝绸一绝”。“丝绸文化”引领产业发展初见端倪,1990年至1994年,我市连续举办了五届丝绸节,使南充丝绸名扬中外。“中国绸都”品牌效应作用日益明显,“千年绸都第一坊”成为集丝绸文化、蚕桑文化和旅游为一体的全国一大亮点。

(五)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增加出口创汇

30年来,我市丝绸出口创汇一直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累计出口达10亿美元。主要呈以下特点:一是直接出口高速增长。目前,我市丝绸出口企业已达31户,比2000年增加了18户,长叶、顺成、嘉兴等一批新加盟的丝绸贸易型企业,促进了我市丝绸产品的出口创汇,壮大了出口队伍。2007年全年完成出口总额8176万美元,同比增长24%。其中直接出口企业15家,完成出口2495万美元,同比增长44%,占出口总额的30.5%。二是重点企业出口稳步增长。2007年,六合集团、依格尔、长叶纺织、顺成丝绸和新立新(阆中)等丝绸企业出口金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99%、50.4%、43.2%、102和30%。三是对欧洲市场的出口比重增大。我市丝绸商品直接出口到了39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印度、巴基斯坦和欧洲市场,产品远销美国、欧盟、巴西、日本、韩国、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等地区,市场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2007年,我市对印度直接出口567万美元,同比增长191%;对巴基斯坦出口254万美元,同比增长94%;对欧洲出口896万美元,同比增长42%。对亚洲和欧洲两个主要市场的出口比例分别占到了51%和36%。四是出口产品结构逐步优化。我市丝绸出口商品主要包括丝类、绸类、丝绸制成品(含真丝服装)三大类23个品种。出口产品从过去的以生丝、绸缎相对单一的出口品种为主,已逐步发展成为以服装、面料、床上用品、领带、丝毯等多个品种并存的局面。据海关数据显示,2007年桑蚕丝(生丝)出口376万美元,占丝类出口的91%;含丝超过85%的桑蚕丝机织物出口1173万美元,占绸类出口的78%;银河丝制地毯出口265万美元,占丝绸制品出口的46%。2007年,绸出口1503万美元,同比增长65%,丝绸制品出口577万美元,同比减少9%。五是生丝出口呈现价跌量增的特点。2007年,生丝出口平均价格每吨2.35万美元,比2006年价格水平下降23%,而出口量却达到160吨,是2006年出口量的7.6倍。

(六)市场体系建设加快,集聚效应得以体现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健全和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茧丝绸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我市茧丝绸生产的比较优势。我市重点培育一批以贸易为龙头、贸工农紧密结合的茧丝绸企业集团和企业,建设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茧丝绸出口生产基地,提高我市茧丝绸商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占有率。2007年,投资5000万元的中国西部茧丝绸交易中心已有4家企业入驻。以展示南充丝绸行业发展的丝绸博物馆、丝绸主题公园也正在抓紧建设。全市县级规划的12个工业集中园区中,有10个属于丝绸生产基地。市上规划的4000亩丝绸服装产业园,已建成的1000亩城南工业园区中,来自深圳等地的12户企业已入园。我市正在加快由“茧丝绸大市”向“茧丝绸强市”的转变,巩固和提升我市在全省同行业中的“龙头”地位,努力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两基地、一中心”的丝纺发展目标,把我市建成名副其实的“丝绸之都、服装之城”。

二、南充茧丝绸发展的前景展望

(一)发展前景

  随着高新技术不断地被应用于改造传统的茧丝绸产业,更多更好的茧丝绸新产品势必不断问世,茧丝绸产品蕴含着不断增长的消费潜力。同时,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中国经济的崛起,丝绸消费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未来将保持不断增长的发展势头。南充茧丝绸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现实的比较优势:悠久的历史文化,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配套的科研、教学、生产、贸易完善体系,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南充人对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有难以割舍的感情,成为整个行业经久不衰的内在动力。当前全球纺织品配额逐步取消,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等一系列政策,为我市茧丝绸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机遇,创新思路,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坚持不懈,南充茧丝绸业大有可为。

(二)发展目标

我市茧丝绸行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一增”(蚕茧生产实现较大增长)、“两快”(蚕农收入、出口创汇快速提高),“三优”(优化产业布局、优化产品结构、优化人才队伍)、“四化”(蚕桑基地化、技术高新化、产品特色化、经营国际化)、“五提高”(产业集聚度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品牌知名度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到2010年,把南充丝绸产业建设成为:西部重要的优质蚕茧原料基地;西部最大的丝绸(服装)生产加工基地;西部茧丝绸集散交易中心。具体指标是:全市桑园面积总量达到100万亩,发蚕种80万张,收购鲜茧2600万公斤,桑蚕丝产量3000吨,丝织品产量5000万米,印染加工量8000万米,服装(服饰)1000万件;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实现税金1亿元,实现利润8000万元,出口创汇1.5亿元。

(三)发展举措

一是优化布局,加快蚕桑基地建设。蚕桑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产业化,重点在于基地建设,从而形成规模和竞争优势。我市要紧紧抓住国家商务部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和市委、市政府实施的蚕桑“百万工程”带来的发展机遇,制定好蚕桑发展规划,积极申报落实项目,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力争在全市建成4—5个“国家级万亩生态蚕茧基地”,实现栽桑养蚕的规范化、规模化、基地化。

二是扶优扶强,提高产业聚集度。要积极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确保行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要加快实现“缫丝自动化,织绸无梭化,产品特色化,市场国际化,管理现代化”的现代生产经营模式。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通过内引外联、重组、兼并、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组建贸工农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逐步淘汰规模过小、质量较差的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是做强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南充丝绸产业要形成自身的特色,要在“小商品、大市场,小资本、大积聚”上做文章。要把传统产品做优做精,积极占领高端市场。要把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做新做特,大力促进丝绸消费。要把拳头产品做大做强,努力打造知名品牌。要把丝绸旅游产品做好做优,切实开发“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良好商机。

四是建设市场,打造丝绸集散交易中心。要依托光彩大市场建设,着力将我市打造成为辐射整个中西部地区的茧丝绸产品集散地和丝绸交易中心,发挥市场对产业集聚效应,推动产品顺畅流通。要积极实施现代营销战略,加快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系统建设,建立现代营销管理体系,构建现代营销网络,创建“终端销售”新模式。要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加快转变出口增长方式,优化出口结构,逐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国际化水平。

五是培育项目,增强产业发展后劲。要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茧丝绸资源优势,创新举措,抢抓机遇,加大对外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快实现技术、装备和企业管理模式的更新换代。要以丝绸骨干企业为重点,依靠技术、人才、研发、信息、营销、品牌和中心城市的优势,提升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大力发展附加值较高的出口服装、绸缎、床上用品及丝绸旅游制品的主导产品,不断延伸和壮大产业链。

六是政策激励,落实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要大力营造加快茧丝绸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建立和完善茧丝绸发展投入机制。要加强行业协调和服务工作,积极规范和完善市茧丝绸行业协(商)会组织形式和功能。要大力培育现代营销人才队伍,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蚕业生产、丝绸加工、服装设计、对外贸易的专业人才。要弘扬茧丝绸文化,努力打造“中国绸都”的城市“名片”,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宣传丝绸产品所特有的天然、绿色、环保特性,引导消费,拓展市场。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