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幸 教授,中国文联委员,四川省文联主席,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教育与文化专家组副組长。四川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会长,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导,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社科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019年6月3日,四川省文联郑晓幸主席为我们带来了《文旅融合与非遗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专题讲座。郑晓幸主席首先就国家艺术基金为什么办锦绣传承研修班进行了说明,鼓舞大家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勇于探索创新。
课程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坚持文化自信,充分认识弘扬传统文化,对建设文化强国的极端重要性;;2.强化文化自觉,紧紧抓住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3.着力文化创新,传承发展非遗。
他从专业角度、政策高度全面阐述了文旅融合与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要性,他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的独立,国脉和文脉相牵,国脉与文脉相承。保持对自身文化的价值观、理想值的高度自信;保持对自身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自信。
他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状况,指出“文化艺术是一个最需要创新创意的事业和产业”,文化工作者要强化四个坚持:1.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与时代同频共振;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3.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4.坚持以明德引领风尚。
郑晓幸主席鼓励我们,非遗要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强化非遗保护传承的基本原则:1.创新传承,2.融合发展,3.彰显特色,4.见人、见物、见生活。
明确了在新形势下非遗发展的路径:1.夯实非遗保护工作的基础,2.让非遗回归审美、消费、时尚、生活、话语现场。
讲座结束后,校党委书记毛洪涛为郑晓幸颁发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锦绣传承与创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项目指导教师聘书。
郑晓幸表示,非常高兴此次能够来到艺术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尤其是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蜀锦蜀绣从业者和爱好者在培训中认真学习、刻苦实践,这就是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的有益实践。他高度评价了学院和学校为省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同时希望学校主动作为、创新发展,进一步提高文化和艺术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探索服务地方文旅产业发展和非遗传承的具体思路,进一步扩大学校在全川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影响力。
来源:锦绣人才项目组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