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血液型脓病,俗称脓病、高节病,是当前蚕桑生产中发生最普遍,传染速度最快、危害最严重,防治难度最大的一种病毒性蚕病。其发生特点,主要症状表现和方治技术要点如下:
(1)发生特点:春蚕和晚秋蚕发病较多。小蚕以食下传染为主,大蚕以伤口传染为主。各龄均可发生,但多见于三龄以后,特别是五龄中后期发病较多。
(2)主要症状表现:
①迟眠蚕中有皮肤紧张发亮,不吃桑叶,爬行不停,久久不能入眠的不眠蚕;
②蚕儿出现环节间膜隆起,形如竹节或环节中央肿起,形如算盘珠状,体躯肥肿,并常在蚕座内及蚕匾边缘不停爬行等症状;
③蚕体皮易破并流出乳白色的脓汁,死后尸体发黑腐烂;
④将病蚕尾角或腹足剪去,流出的血液呈混浊乳白色(正常蚕的血液是无色或淡黄色而透明的)。
(3)防治技术要点:
①蚕前消毒:注意采用石灰消毒和加强蚕箔蒸煮、浸渍消毒等措施。
②及时做好分批提青工作,隔离或淘汰迟眠弱小蚕、病蚕。
③及时拣出病蚕,并将病蚕丢进石灰消毒缸中,然后立即在蚕座上撒新鲜石灰粉或防病一号并加网除沙。
④每次给桑前撒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
⑤饲养管理:操作要细致,蚕座不宜过密,避免蚕儿相互抓伤。
⑥搞好环境调节,防止高温多湿。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