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锦上添花”“繁花似锦”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成语,其中的“锦”字用以形容美好的事物或漂亮景物,它来源于丝织物的一类织物名称,可见“锦”的历史悠久。“锦”起源于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孔子编撰的《尚书·禹负》中就提到“扬州厥篚织贝”。据汉代学者郑玄解释:贝是一种锦的名称,用预先染好的丝,按贝的色彩花纹织成的。说明在商周时代就有锦的丝织物。在唐宋时代织锦工艺技术发展很快,花色品种很多。到了元代,则是织锦技术的鼎盛时期,用金银线作纬线,织成富丽堂皇的织金锦。
“锦”是丝织物14大类中的一类,是指经纬丝无捻或加弱捻,采用先染后织,具有多种色彩花纹的丝织物,色彩多于三色,以经面缎纹为地组织纬起花的提花丝织物,外观瑰丽多彩,花纹精细高雅。其花纹有两种织法:一是“经丝彩色显花”,又称“经锦”,采用单色纬线和多色经线织出花纹,织造时只用一把梭子,生产效率比较高,但色彩比较单调;二是“纬丝彩色显花”,又称“纬锦”,采用单色经线和多色纬线织出花纹,织造时使用两把梭子,容易变换色彩,使花纹彩色丰富,但生产效率相应较低。
在我国众多的锦中,最为著名的锦有蜀锦、云锦、宋锦和壮锦,合称“四大名锦”。
蚕丛织锦绣,丝路锦官城。兴于春秋战国而盛于汉唐,因蜀地而得名。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蜀锦图案的取材十分广泛、丰富,诸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山水人物、花鸟禽兽等,且广泛而巧妙地应用寓合纹样,并对织品进行艺术性地高度地概括。
复制品:战国晚期的舞人动物锦(左)唐代的联珠鹿纹锦、黄地对鹿纹锦、饮水马锦(中)晚清三绝”之一月华锦(右)
宋锦是宋高宗为满足当时宫廷服饰和书画装裱,大力推广宋锦,并专门在苏州设立了宋锦织造署。特别是装帧裱画业的崛起,形成了特殊用途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石青地极乐世界织成锦图轴(故宫博物院)
缠枝牡丹金宝地 锦清早期,江宁织造,幅宽62.5cm。
宋代,真正能够称为“锦”的纺织品出现了。这时期,壮族的纺织业进一步发展,除普通的布帛外,还出现了丝、麻,平民百姓也可享用,各州县都有出产。
壮锦不仅成了壮族人民日常生活用品和装饰品,是嫁妆中的不可或缺之物,编织壮锦更是壮族妇女必不可少的“女红”,至清末民初,壮锦开始衰落。
男领导人
女领导人
来源:每日丝绸瞭望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