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茧都”见证用电三十年变化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8-08-22
| 阅读次数:714次
8月17日, 我们来到“中国茧都”--江苏东台市富安镇,碧绿的桑园如湖,令人匪夷所思这个黄海之滨的边缘小镇,连续20年蚕茧产量在全国之首,世界茧丝价格受这里左右。今年春夏蚕又获丰收,3万多亩桑园,春夏季养蚕6.6万张,总产高达4.8万担,2万蚕农从桑园里两季收获5560万元。人们念念不忘的是电气化描绘了丰收景。
我们来到双富村,村党支部书记李存富正在家中整理养蚕架和方格簇,我们在蚕室内谈起养蚕史,老季眼睛一亮,冒出一句:“异乎寻常的变化。”双富村在1978年前只有200亩桑园,春季养200张蚕纸,4个共育室加温,靠的是土灶烧草,墙壁火巷加温,后改用煤炭炉烧水增温补湿,专人照料,稍不留神,煤炭炉熄掉,蚕室温度难以控制,小蚕不但体弱,而且成活率不高,养成好的农户一张蚕种产40斤茧左右,差的10多斤,平常每亩桑园收入难超100元。“那你们村今年春蚕丰收,2100亩桑园,产茧3000多担,收入300万元,咋搞的?”李存富听了问话,莞尔一笑:“靠领导重视,技术领先,电力支持,推广了电加温,蚕室温湿自动化控制,实现了养蚕电气化。”
谈到电气化催生自动化养蚕,我们来到温湿自动控制器生产厂家富安广播电器厂,厂长许友田十分感慨地说:“电气化不发展,就没有自动化电器问世。”许友田已经60岁,他10多岁就养蚕,亲身经历了养蚕的技术进步,从蚁蚕卵,由煤油灯、蜡烛罩白纸感光收蚁,到日光灯,碘钨灯收蚁;上世纪六十年代土灶烧草巷道增温、七十年代,油桶烧大糠管道加温、八十年代煤炭烧水加温补湿、九十年代电热丝红外线灯泡加温。新世纪温湿自动调控器加温,这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革新,都使蚕茧产量一次又一次飞跃。许友田讲,他发明温湿自动控制器,是亲自养蚕立志创新,受电气化、自动化生产启发,与富安茧丝绸公司技术人员合作,共同研制的新一代养蚕专利产品,经生产应用,蚕茧产量比未使用的提高 一成左右,目前富安镇2万蚕农,已有60%的应用,全国各地来富安镇参观了电气化养蚕后,纷纷向许友田订购,年产6000台供不应求。富南村妇女周书萍谈起使用温湿自动化调控器的好处,讲她1人种了2亩半小麦、水稻和2亩桑园养蚕,原来要两个人忙,现在她1个人应付,今年养春夏蚕8张,产茧680斤,收入7000多元,靠的是电气化。
到富安茧绸公司参观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发展史,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富安镇党副书记、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卢克松讲:“富安蚕茧生产能有今天,是电气化衍生了现代化,1978年前全镇不足30台变压器,电灯还没有普及到每户蚕农。1988年变压器增加到74台,烘茧站由原来的5家增加到14家,大多数蚕农蚕室用上了电灯,全镇蚕茧产量首次夺取全国之最。1998年新发展变压器46台,烘茧站增加到开始推广电热丝在育小蚕时增温,特别2000年农网改造,户户蚕室用上电灯,随之进一步推广温湿自动化控制养蚕,蚕茧不仅产量提高,而且蚕茧质量更优质,成功地为“富安牌”蚕丝打造成中国名牌,在国际市场上有价无市。2008年全镇变压器已有193台,在养蚕和蚕茧收购烘干期间,供电部门优先保供电,又夺得到超历史的好收成,蚕农的提前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和谐供电、阳光供电、绿色供电立下的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