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是石泉县“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后发优势。加快蚕桑产业的突破发展,是石泉县实施富民强县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改造传统的蚕桑产业,以做强蚕桑基地为突破口,以发展丝绸工业为重点,围绕培育强村大户、开发系列产品、推进产业化经营三个关键环节,建立政策撬动、利益驱动机制。计划通过五年的努力,重点培育80个强村,5000个大户和一批蚕桑加工企业,依靠强村大户支撑和龙头企业带动,建设高效密植桑园7万亩,养蚕20万张,实现蚕桑生产综合收入5亿元,加工业产值10亿元,蚕桑产业总产值15亿元,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为切实加快蚕桑产业建设的突破发展,石泉县通过实施蚕桑产业的六大转变来实现既定目标。
一、重点培育强村大户,转变蚕桑生产组织方式
1、明确培育目标。实施强村大户支撑战略,建立桑园围绕大户建、政策围绕大户扶、科技围绕大户推、协会围绕大户办的发展理念,使大户养蚕量占全县养蚕量的60%以上。
2、加快桑园流转。制定桑园流转办法,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平等协商、依法有偿、自愿互惠的原则,通过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等形式,大力推进桑园用地向养蚕大户流转,集中培育养蚕大户,提高集约化养蚕水平。同时,依法处罚土地撂荒、桑园长期闲置的行为。
3、建立包抓制度。整合部门包村和“双千双百”活动,建立各级领导、部门(单位)、党员干部包抓强村大户的工作责任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突出帮扶大户抓好桑园建设、简易蚕室建设、新技术推广等重点工作,一定四年不变,确保抓出成效。
4、制定奖扶政策。将奖补资金集中向强村大户投放,主要扶持大户的基地和简易蚕室建设、省力节本技术推广等。新建蚕室用地按农业用地对待;涉农部门将各种支农项目和惠农政策向强村大户倾斜。
二、重点突出高效密植桑园建设,转变桑园基地建设方式
1、抓好高效密植桑园建设。以高产高效为目标,通过新建密植园、改造低产园等措施,提高密植桑园总量和亩桑产叶量。把桑园建设的重点放在养蚕大户上,使全县高效密植桑园面积稳定在7万亩。
2、加强桑园管理。把桑园管理作为基地建设的重要措施,通过桑园管理、机械推广和科技推广,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亩桑效益。
3、深化桑园的综合开发。利用桑园冬闲时段,推广以地膜洋芋为主的桑园、蔬菜套种技术,提高桑园产出效益。大力发展桑枝食用菌,积极为农户解决技术服务、种子供应、产品销售等关键问题,多环节的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快蚕桑科技进步,转变蚕桑效益增长方式
1、推广省力节本技术。以省力节本技术推广为中心,围绕养蚕大户,着力抓好高效桑园建设三要素(品种、密度、树形)、管理四要点(机械作业、配方施肥、化学除草、间作套种)和简易养蚕五项技术(小蚕共育、大蚕地面育、多批次养蚕、自动上簇、机械消毒)的示范推广工作;加大蚕桑机械使用的推广力度,抓好桑园、蚕室的水、电、路、沼等配套设施建设;按照建改结合、功能配套、简易节本的原则,加快蚕室建设,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养蚕劳动力缺乏的问题。
2、积极做好技术创新。依托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力量,不断研究改进兴桑养蚕省力节本技术,加大茧丝及副产品研发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产品优质率。
3、广泛开展蚕农技能培训。将养蚕大户的蚕桑技术培训作为全县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的重点,通过两年时间,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培训,确保每个养蚕大户至少有一人熟练掌握蚕桑省力节本提效技术。
4、建立科技示范样板。以强村大户为重点,以池河现代蚕桑产业示范区为龙头,突出科技示范推广,辐射带动全县蚕桑科技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积极发展丝绸工业,转变蚕桑产业扩张方式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优势,深挖潜力,高标准策划包装一批蚕桑产业深加工项目,不断延伸蚕桑产业加工链条,提高蚕桑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加强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资金实力雄厚的强势企业集团,推进茧丝产品梯次开发,努力形成丝、绸、服饰以及副料加工的综合开发格局。做好蚕桑丝绸工业企业的扶强壮大工作,引导企业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帮助企业申报各类扶持项目,扶持现有企业开发加工丝绸、服装等高端产品。大力开展富硒桑菌等蚕桑副产品加工,加快桑、蚕、茧等资源综合利用,培育蚕桑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产品开发不断深入的产业化格局,努力发展蚕桑丝绸工业集群,提高蚕桑产业的综合效益。
2、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以天虹牌蚕种获陕西省名牌产品为契机,深入推进名牌战略,对富硒桑菇、白厂丝、捻丝、蚕丝家纺、蚕桑食品等注册商标,集中打造石泉蚕桑特色知名品牌,新培育两个省级名牌产品和知名商标,扩大石泉蚕桑产业的知名度,不断扩张市场份额,提升蚕桑产业发展的品牌效应。
3、健全市场营销网络。强化蚕桑产品营销工作,组织蚕桑龙头加工企业在大中城市建立丝绸产品营销窗口,发展产品直销,联合强势商贸企业开拓市场,合作建立产品营销网络,依靠营销拉动生产规模扩张,把我县建成西北蚕桑产品生产、流通交易基地。
五、建立一体化经营体制,转变蚕桑产业经营方式
1、理顺蚕茧经营体制。明确缫丝龙头企业为蚕茧收购的主体,建立蚕茧资源配置新机制,按照企业缫丝规模、加工深度、贡献大小、扶持政策等因素配置蚕茧资源,实行茧区划片收购,天成、天新公司对县内现有茧站进行产权置换。依法处理私设炉灶收烘蚕茧、流动贩卖鲜茧、超范围收购鲜茧的行为,对不具备蚕茧收购资格的茧站依法予以关闭。实现蚕农向加工企业直销蚕茧,减少蚕茧收购的中间环节。
2、建立一体化经营机制。充分发挥加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采取政府扶龙头、龙头联协会、协会抓大户的办法,逐步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建园、发种、养蚕、收烘、加工、研发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依托在茧区设立的烘茧灶,积极扶持基地养蚕大户的建园、新品种引进和新技术推广,帮助养蚕大户组建蚕茧生产合作社,按照丝绸产品的市场需要,与合作社签订蚕茧生产合同,实行订单生产,走出一条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产业化发展路子。
3、建立价格监管机制。建立由蚕桑、物价、工商、技监、收购企业、蚕茧合作社和养蚕大户代表等组成的蚕茧收购价格监管机构,以物价部门的蚕茧收购指导价为依据,兼顾蚕农和企业的双方利益,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强化市场监管,依法严厉打击压级压价和损害蚕农利益的行为,防止抬价抢购,确保蚕桑产业健康、协调、稳定发展。
六、强化工作保障措施,转变蚕桑发展的推动方式
1、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对蚕桑产业的组织领导,完善权责对等的领导体制。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上手,班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蚕桑产业突破发展。在蚕桑重点乡(镇)增配蚕桑副乡(镇)长,对强村大户培育工作贡献突出的村干部可享受副科级工资待遇。
2、理顺管理职能。强化蚕桑发展局对蚕桑产业的管理职能,全面负责基地建设、技术服务、市场流通、产品加工等各环节的管理,建立一体化的产业经营管理机制。
3、建立服务体系。整合和建立起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与物资配套服务网络,县上设立蚕桑技术服务中心,乡镇设立蚕桑技术服务站,村配备蚕桑辅导员。选配事业心强,技术过硬的人员充实到各级技术队伍中,切实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服务能力。
4、加大资金投入。县财政、蚕桑、农业、林业等部门和龙头企业要多渠道争取、筹集蚕桑发展资金,每年归集整合的政策性扶持资金不低于500万元。足额征收蚕茧组织费,专项用于县、乡(镇)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和建立蚕桑风险基金。
5、强化督办考核。加强对蚕桑工作落实的督办检查,建立“三线”督办机制,蚕桑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督办,督查考核办公室负责阶段督办,纪检监察部门负责重点督办。把蚕桑产业纳入乡镇和部门目标责任制重要考核内容,作为干部提拔任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