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蚕桑产业遇瓶颈三大对策来破解
 

蚕桑产业遇瓶颈三大对策来破解

来源:农村信息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08-08-01   |  阅读次数:878次

去年我省(浙江省)蚕茧产量达到9.62万吨,比上年略减0.02万吨,继续位居全国第三,但蚕桑产值只有23.8亿元,比上年减少7亿元。蚕桑产业遇到了发展瓶颈,创新机制,调整结构迫在眉睫。7月23日,副省长茅临生召集有关方面负责人及业内专家,共同商讨蚕桑产业发展对策。
?对策一:

?突破蚕茧收购垄断

由于目前我省蚕茧收购实行许可制度,收购渠道的垄断已成为制约我省蚕桑产业发展的首要瓶颈。在主产区嘉兴、湖州和浙中蚕区,除海宁市、余杭区和上虞市外基本实行一个行政区域一个收购主体。嘉兴市农经局蚕桑站站长蔡玉根说,蚕农将蚕茧卖给丝绸公司,丝绸公司又转卖给丝厂,赚取差价,而丝绸公司作为一个流通中间商,蚕茧质量的好坏与其经济效益关系不大,有时质量好的蚕茧和质量差的蚕茧每50公斤价格只相差30-50元,这种做法大大削弱了蚕农养蚕积极性,直接影响了蚕茧质量。

省农业厅蚕桑首席专家吴海平说,要突破蚕茧收购垄断,关键在于创新蚕茧收购的体制和机制,适当拓宽蚕茧收购渠道,形成适度竞争的格局。他建议,农业部门首先要引导茧丝龙头企业通过优质优价机制,引导蚕农使用优质蚕茧生产技术,并使蚕农获利。其次要帮助蚕农组织成立合作社,引导合作社和蚕丝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化机制,如实行最低保护价等,逐步打造优质蚕茧生产基地。

?对策二:

?加强蚕种基础建设

省农科院副院长孟智启说,蚕种是蚕桑生产的基础,但由于缺乏经费投入,加上蚕种生产企业改制,我省蚕种生产基础薄弱,生产能力下降。此外,目前,我省对培育蚕种的科技投入不足,蚕种多年没有更新,退化比较严重,尤其是雄蚕品种推广受到众多因素制约,生产技术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因此,加强蚕种基础建设,培育优良品种,引导蚕种企业规模化发展势在必行。

省蚕种公司副总经理周金钱建议,我省应尽早建立标准化的原蚕生产基地,通过标准化基地建设,建成一批基础好、技术强、质量优、品牌响的蚕种生产企业,确保蚕种供应。

?对策三:

? 拉长蚕桑产业链

目前,我省对桑树的利用率较低,只限于对桑叶的利用,而对于桑枝条的开发利用明显不足。虽然淳安、建德等地已利用桑枝条种植香菇和黑木耳,安吉还用桑枝条做成地板,产品远销美国,但在全省的推广力度不是很大。

浙江大学教授鲁兴盟说,蚕桑产区利用桑枝条生产食用菌等农产品,既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附加值,又可以保护环境、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孟智启建议,可以在桑园内开展套种技术,提高桑园利用效率。

座谈会上,茅临生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大力培育一批带动能力较强的茧丝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产业化经营主体,实行产销对接;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一批优良蚕种、桑苗,提高蚕茧品质;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强化蚕桑科技推广;要进一步加强桑果、桑枝条的综合开发,延长产业链。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