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高县蚕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见成效
 

高县蚕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见成效

来源:高县农业局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7-10-20   |  阅读次数:257次

 高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幅员面积1323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属丘陵低山地貌;气候温和,全年降雨量1028.1毫米;土壤PH值4.5-6.5,适宜优质蚕茧生产区域,是《四川省蚕桑丝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2年)》中列明重点发展的20个蚕桑重点县之一,是商务部“东桑西移”项目承担县、四川省第一批优质蚕桑基地县、全省100个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蚕桑)基地县、四川省现代农业特色50强县。

    蚕桑生产是高县的特色传统产业,长期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蚕业发展,立足丘陵山区的实际和自然资源优势,致力于 “浅丘平坝蚕桑经济带”建设,拥有桑园面积20.16万亩,覆盖全县19个镇乡、217个村、1439个社、2.86万余户农户,并建成“桑、蚕、种、茧、丝、绸”产业配套齐全。2016年,全县发种18.51万张,产茧15.22万担,蚕桑综合产值8.09亿元,蚕农仅售茧收入达2.84亿元,蚕业经济已经成为农民家庭经济的主要内容,增收的骨干项目。

    高县蚕桑产业虽然已具规模,但是与其他先进蚕区相比,产业发展的科技水平、机械化水平等尚有不小的差距。为深化我县现代蚕业转型升级发展,突出科技兴蚕,切实推进蚕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打造中国优质茧丝基地,充分发挥现代蚕业脱贫攻坚、助农增收作用。针对产业发展的短板,县委县政府深入调研,科学决策,创新产业发展新模式,提出新举措,出台扶持政策支持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扶持政策围绕“共育支撑、以种控茧、提质增效、合作共赢”四条基本原则,充分发挥精准扶贫和科技引领两个作用,体现蚕农增收和村级增效两个效益,达到蚕种蚕茧市场秩序规范有序和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两个目的。共育支撑体现了科技引领,以种控茧体现了订单蚕业,提质增效体现了农民增收,合作共赢体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8月20日,县政府出台的《支持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从2017年正秋蚕开始到2019年截至,由县财政和龙头企业四川新丝路茧丝绸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连续三年对按照要求参与小蚕共育并履行“订单蚕业”交售仪评茧的蚕农,给予以奖代补;对协助完成小蚕共育、组织“订单蚕业”交售鲜茧目标任务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给予以奖代补。

    只要是高县辖区内的养蚕农户,参加了小蚕共育并且履行了与龙头企业签订的订单合同,即可获得80元/张的以奖代补,相当于老百姓只花30元就能购买1张共育至三龄期的小蚕;对其中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按照全额补助的标准,给予110元/张的以奖代补。

    今年9月底第一次兑现正秋蚕扶持政策,全县有2624户蚕农符合条件,共获得以奖代补30余万元。晚秋蚕的兑现工作即将开始,初步统计全县有5000户蚕农符合条件,将获得以奖代补70余万元。越来越多的养蚕农户踊跃参加共育,小蚕共育率同比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多数老百姓加大投入改善改良养蚕设备设施,自觉提升饲养技术水平,积极生产优质茧,优质茧占比同比提高了15个百分点。

    以此为契机,一方面,公司、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职业共育户积极探索合力共建季小蚕共育能力可达到1000张以上的专业化小蚕共育点,目前,已在5个乡镇启动规划试点建设工作,计划至2019年共建成30余间专业化小蚕共育点,连同现有的近400间小蚕共育户,实现小蚕共育全覆盖。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四川新丝路茧丝绸有限公司已启动智能化仪评收茧体系建设,建立蚕农信息数据库,全面完善订单蚕业,从2018年起,“公开、公正、公平”地贯彻落实好“优质高价”茧价政策,实施智能化仪评收茧。

    通过扶持政策的全面实施,引导蚕农参加“小蚕共育+仪评售茧”,促进蚕农栽桑养蚕获得优质高产高效,同时减少养蚕支出成本,体现蚕农增收效益。同时,探索建立起“公司+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业发展新模式,体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效益。最终,有利于形成多种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转变发展,充分发挥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和精准扶贫作用。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