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南涧:蚕宝宝结出“致富茧”
来源:南涧县农业局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7-06-01
| 阅读次数:402次
走进南涧彝族自治县南涧镇团山村委会的白沙井村,泽荣家蚕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基地里,桑园里的桑树长势勃勃生机,罗泽荣和妻子正忙着采摘桑叶。走进蚕房,“沙、沙……”,一眼就看到簸箕里的蚕宝宝们正大快朵颐地吃着桑叶。
团山村委会白沙井村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曾几何时,村里的村民们只能靠传统的种养殖过日子。罗泽荣形容自己属于村里“不安分”的人,前几年烤烟和葡萄种植遇到瓶颈以失败告终后,又打起了种桑养蚕的“主意”。
“过去没有人种桑,村里的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就靠种点烤烟,因为村里实在没什么发展前途。”罗泽荣说。“当时就想着种桑养蚕,我们考察了好几处,白沙井的气候、土壤都比较适合。既生态环保,又投入少,好管理。罗泽荣回忆起率先“吃螃蟹”的勇敢劲儿充满自豪。于是在村党总支的鼓励下,与祥云县的一家公司签订了协议,2013年率先发展桑树种植18亩,2015年开始尝试养蚕。
“2013年栽了18亩桑树,2015年我到祥云的公司学了40多天的技术,回来以后我养了两季蚕,总共10张蚕20万条左右,没想到第一年效益就特别好,当时卖了2万块钱,比种烤烟栽葡萄收入好多了。”2015年,开始尝试养蚕的罗泽荣,还专门从祥云的公司聘请了一名技术人员,到基地进行了一个月的技术指导。
“今年是第五年种桑树了,你看,树长得这么高了。” 指着一米五多高绿油油的桑树,罗泽荣高兴地对记者说。如今,罗泽荣的桑园已经扩种到48亩。由于今年雨水早,且雨量丰富,桑叶长势较好,加上罗泽荣管理桑园到位,蚕茧产量、质量普遍较好。
“养蚕技术要求高,但概括起来就8个字:消毒、防病、良桑、饱食。”罗泽荣说。消毒,即对蚕房进行消毒处理;良桑,即选用上好的桑叶,并确保桑叶上不能有水和药物;饱食,即5-6小时要添加一次桑叶。
“今年的春蚕我养了10张蚕,23万条左右,一张蚕可以结出50公斤的蚕茧,现在市场价是80元/公斤。从4月 日开始养,再过两三天后就要吐丝结茧了。” “没想到是种桑养蚕改变了我们一家人的生活。”罗泽荣妻子皇秉俊告诉记者。
如今,罗泽荣不但成为了当地有名的种桑养蚕户,还辐射带动宝华镇竹茂溪村、南涧镇团山小村、团山福利村、西山新村等农户桑树种植面积达到260亩。尝到甜头的罗泽荣不仅带头成立了南涧县泽荣家蚕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6名,带动养蚕13户,其中贫困户3户。
“去年合作社有3个社员,产值70万元左右。今年合作社共养了23张春蚕,50万条左右。下一步我们合作社准备自己寻找市场,等到时机成熟也有成立公司的想法。”罗泽荣对未来充满信心。
有着“短平快”特点的种桑养蚕产业不仅是团山村民的增收新亮点,也是部分贫困户用来摘掉“贫困帽”的首选产业之一。团山福利村的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