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专家论坛
最新成果
实用技术
典型经验
蚕业文化
数字期刊
企业之窗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陕西池河:古有“鎏金铜蚕” 今有脱贫“金蚕”
陕西池河:古有“鎏金铜蚕” 今有脱贫“金蚕”
来源:中国经济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7-05-18 | 阅读次数:357次
陕西石泉县兴桑养蚕历史悠久,被誉为“金蚕之乡、丝路之源”,是西北养蚕第一大县。据《石泉县志》记载,此地自古蚕业兴盛,汉代时养蚕缫丝业达到高峰。西汉时期,这里的丝织品不仅畅销国内,还途经西亚行销中亚和欧洲。
如今,蚕桑产业正成为石泉县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据统计,石泉县现有桑园面积7万亩,其中优质桑园5万亩,养蚕农户近万户,占总农户的22%,“充分利用蚕桑产业‘短、平、快’的特点和产业基础坚实、技术普及率高、广泛适应农户等优势,把蚕桑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产业脱贫的支柱产业”。小小的蚕,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蚕”。
今天,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来到“蚕桑基地示范村”——池河镇明星村。在大阳桑蚕专业合作社的小蚕共育服务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见到了正忙着组织村民取回小蚕的技术指导李满衣。
为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和技术欠缺的难题,2010年,村里搞起了合作社发展小蚕共育。“小蚕养好一半收。”共育员赖真彩介绍,“小蚕孵化出来的最初10天是最难养的,需要花费很多精力。这些蚕宝已经孵化出8天了,农户可以放心地拿回家养了。”
赖真彩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春蚕要在5月初开始孵化。小蚕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很高,蚕室需要保持25摄氏度左右的恒温和恒湿。暮春的池河镇早晚温度偏低,蚕室里用两个煤炉来保温。“我每天晚上要起来查看两次,确保蚕室的温度和湿度在规定值内。”
“勤喂猪,巧养蚕,28天见现钱。”当地的一句顺口溜,道出了蚕桑产业的特点:用“巧”劲,见效快,蚕种从孵化到成茧只需要28天的时间。实行小蚕共育后,农户拿回家养,只要20来天的时间就能结茧。一张蚕纸平均有1200元的纯收入。一年可以养6批次蚕,分别是春蚕2批次、伏蚕1批次、秋蚕3批次。
池河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沈南武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为了鼓励贫困户养蚕,镇上有一系列奖补政策:贫困户每养一张蚕就有200元的奖励,修建蚕室给予每平方米50元的补贴,修建蚕台每户有1000元的补贴。此外,买一株价值1.5元至2元的桑苗,贫困户只需支付3毛钱,剩余部分由政府补贴。“我们还为贫困户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只要肯下功夫,一年下来,只养蚕一项的收入就能脱贫。”沈南武说。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