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海宁这个村用豆渣、玉米喂蚕宝宝
 

海宁这个村用豆渣、玉米喂蚕宝宝

来源:浙江新闻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7-05-18   |  阅读次数:396次

 你知道吗,海宁这个地方养蚕竟然可以不用桑叶了。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海宁周王庙镇云龙村的智能蚕室看到,与传统饲养方法不同,幼蚕饲养在一只只塑料筐中,吃的不是桑叶而是像饲料一样的食物,让人惊奇不已。

    据介绍,这些是来自云龙村十组农户的小蚕种,共有50张,从蚕种发放至二龄眠结束,这些小蚕都会在有严格温度、湿度及消毒标准的智能蚕室内被饲育。这是云龙村智能蚕室自去年底建成使用后首次进行大规模小蚕饲育,也是该村首次尝试小蚕工厂化饲育,该举措在全省走在前列。

    温度28℃、湿度80%,200多平方米的智能蚕室配备地源热泵,利用地下水冬暖夏凉的特点实现绿色循环供暖,巨型加湿器不断为小蚕室增湿。而在控制室的电脑上,工作人员可以实时监测小蚕室的温度、湿度、光照。饲养期间,定时会有村里的7名蚕农将由桑叶粉、玉米、豆渣等十多种原料制成的蚕饲料进行喂养。

    去年底,智能温室投入使用前,大部分蚕农需要在家中制造简易温室:在桶内放上以木屑或煤饼燃烧取暖,在桶上方放置沙子再加水,温度上升后水分进入空气,在增加温度的同时保持湿度。但这样的“土方法”仅凭蚕农自身经验判断,无法实时监控,而且存在安全隐患。“有了这个智能蚕室,每天都有人来参观。”蚕农钱兴林说,对于这个不用采桑叶,不用烧煤饼也能养好小蚕的温室,蚕农都很感兴趣。

    除了蚕农们津津乐道的“方便”,智能蚕室的另一大好处是安全,智能科学的控制能实现小蚕饲育更高的存活率。养蚕环节中,小蚕饲养最关键,“养好小蚕一半收”,这句话说的就是小蚕培育的重要性。

    据了解,一龄和二龄这个时间段的小蚕,容易感染病菌,存活率低。而智能蚕室通过智能化对温度和湿度的精准控制,可有效降低养蚕成本和养蚕风险。人工饲料养殖可以避免外界自然的一些干扰,包括虫害、农药中毒等风险,在智能蚕室内食用蚕饲料的小蚕与之“绝缘”。

    近几年,蚕茧比较效益严重下滑,农户养蚕积极性不高,海宁今年春蚕的发种量仅为三万张。小蚕集中饲养,大蚕分户饲养,这是海宁市对于养蚕模式的有益尝试。

    “对传统的蚕桑养殖进行专业分工,能够有效降低劳动成本,规避蚕农的风险,提高蚕农收益。”海宁市农经局蚕桑技术服务站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期待可以通过小蚕工厂化饲育有效提高蚕农的养蚕积极性。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