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海南琼中:“蚕宝宝”吐出“金茧子”
 

海南琼中:“蚕宝宝”吐出“金茧子”

来源:四川丝绸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7-05-09   |  阅读次数:278次

 蚕经过两天两夜无休眠的吐丝,才能结成茧。而在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娇贵的“蚕宝宝”正在吐出“金茧子”,实现琼中蚕农的“华丽转身”。近年来,琼中县委、县政府把桑蚕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特色产业来大力发展,每年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扶持产业发展,并与广东省丝纺集团、海南省丝绸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把发展海南的热带茧丝绸产业作为打造南中国茧丝绸产业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种桑养蚕产业,将是琼中继橡胶、槟榔之后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

   “桑蚕致富之路”初现

   琼中位于海南省中部,地处生态保护核心区,是一个九分山、半分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农业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当记者和国家统计局海南总队的工作人员驱车来到琼中时,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种植的桑树,葱翠的“绿海”随风摇摆,令人心旷神怡。据国家统计局琼中调查队队长谢家熊介绍,受前几年橡胶价格持续低迷的影响,不少胶农弃割现象严重;加之因台风等气象灾害导致海南早晚稻收成降低,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种植桑树,发展起桑蚕养殖业。

   目前,全县共有桑园面积2万余亩,涉及10个乡镇,2500多户农户。全年共饲养2万张蚕苗,产茧量180多万斤,综合效益达到4000多万元以上,户均增收1.6万元。从近几年情况看,琼中县桑蚕产业收益增长率都稳步在30%-50%,今年底全县计划种植桑树6000亩。如今,桑蚕产业已成为该县脱贫攻坚的主力军。琼中调查队办公室主任蔡俊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6年琼中发展桑蚕产业的建档立卡扶贫户就有557户,他们共计种植桑园3000多亩,合计出售蚕茧40多万斤,这样综合效益就达800万元,户均增收1.44万元。

   烟园村是目前全县唯一一个以苗族群众集中居住的行政村。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共168户、838人。走进村里,整齐平坦的水泥路、路边掩藏在椰林间的房屋,都让人耳目一新,不像记忆中农村中的村容村貌。驻村“第一书记”王开民告诉记者,现在烟园村村民经济以传统产业橡胶、槟榔、益智和新兴产业桑蚕等收入为主,目前全村有125户农户发展桑蚕产业,桑园种植面积达450亩,共修建蚕房55间。“养蚕就是一个辛苦活儿,在我们这里,只要勤劳、能吃苦,就能致富。半个月的生产周期,一次可以养3万只小蚕,成活2万只左右,大概可以收入2000元左右。1个月在没有其他意外灾害的情况下,一般最少可以赚5000元。”

 为桑蚕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针对农民长期以来最关心的桑苗、蚕苗的质量、数量和蚕茧收购价格等热点问题,琼中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琼中县蚕桑生产技术推广示范工作方案》《琼中县蚕苗培育生产技术规程》《琼中县农户饲养蚕苗订种程序和质量标准》《琼中县蚕茧收购价格调控监督制度》等方案,加强对生产关键环节的质量把关和监督,进一步从源头规范蚕桑生产的秩序,让广大农民增强种桑养蚕的信心和积极性。

   同时,在指导各乡镇发展蚕桑生产时,琼中注重抓好专业户、典型户、典型村庄的筛选工作,让有意愿发展、讲诚信的农户先带头种养,逐步将桑蚕产业做大做强,最终实现产业化。盘明燕是烟园村支书,也是村里较大的桑蚕产业户。他告诉记者,2009年开始动员养蚕的时候,很多人都怀疑海南种桑养蚕能不能成功,从2010年开始,村里的干部先带头养殖,随着这几年价格逐渐上涨,养蚕的人逐渐多了,桑叶也开始紧俏起来,很多人还租别人家的地来种植桑树。去年,全村桑蚕产业收入共计108万元。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海南的桑蚕产业发展之路始于2006年,10年的时间,从湾岭镇竹朗村的星星之火到10个乡镇30%以上农业人口都从事种桑养蚕业,这与琼中积极进行种桑养蚕标准化基地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长产业链建设、做好技术网络建设不无关系。为进一步完善琼中蚕桑茧丝绸后续产业链的配套,加快琼中县缫丝厂建设,琼中桑蚕产业建起“县、乡、村”三级桑蚕技术服务网络。县级技术服务网络肩负着种桑养蚕产业发展的规划、开发、良种引进、技术研究及推广等工作;乡镇级技术服务网络主要负责乡镇农民培训、提供技术支持和工作指导;村级技术服务网络主要工作是协助管理各村的桑蚕管理工作和订种工作。

 桑蚕产业化发展“破茧欲出”

 未来的琼中县在桑蚕产业发展上,还有3个愿景要去努力完成。

   一是继续实施“百村千户”致富计划。为了巩固琼中桑蚕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从2014年开始,计划利用3年时间努力打造年出售蚕茧超千斤以上的桑农1000户,年出售蚕茧超万斤以上村小组100个。目前已经有700多户农户蚕茧超千斤,60多个村庄出售蚕茧超万斤。

   二是努力推进桑蚕产业“提质增效”发展计划。从2016年开始利用3年时间,投入4000万元建设标准化桑田2万亩,正常投产后实现年养蚕7万余张,产茧6万担以上(其中80%以上蚕茧能缫制5A级及其以上高品位生丝),农民年售茧收入超过1亿元。

   三是加大对缫丝厂建设服务力度,推进缫丝厂建设尽快开工,力争今年建成投产,为桑蚕产业延伸产业链打下坚实基础。2010年7月广东丝纺集团下属的海南中丝发展有限公司在琼中投资建设缫丝加工厂项目,一期上马了10台(套)缫丝机组,已经填补了海南省茧丝生产的空白,实现了当地蚕茧全部就地加工。

  海南在发展桑蚕业上有其独特的自然优势。据专家介绍,在海南,桑树生长期达12个月,桑叶每亩年生产量达到8000公斤,比江浙传统桑蚕主产地高出4倍;年平均养蚕达20批左右,是“两广”地区的2倍;蚕茧解舒率达80%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个百分点,净度达95分,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分,是生产高品位生丝的优质原料。

   2011年底,海南省丝绸集团有限公司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一个全新的茧丝绸产业在海南破茧而出。然而在烟园村,村里目前却仅有一个收购站来收购蚕农养出的茧子。“买方市场”没有竞争,就很容易导致收购商可以恶意压价。在记者即将返程的时候,盘明燕表示,以后不仅要拓宽销售渠道,也要努力发展后续产业链,实现桑蚕特色产业的产业化发展。这是盘明燕的梦想,更是烟园村125户蚕农的共同梦想。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