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百色德保:种桑养蚕让贫困户叩开致富门
 

百色德保:种桑养蚕让贫困户叩开致富门

来源:广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7-05-08   |  阅读次数:334次


     近日,记者在百色德保县马隘镇古寿村采访时发现一个新气象:一些贫困户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利用各种帮扶政策摆脱贫困,有的年收入近20万元。

    古寿村有523户2062人,其中就有345户1398人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村民基本靠外出务工养家糊口。据了解,导致当地贫困的原因很多,自然环境恶劣(田地少,干旱)是首要的。在大规模外出务工以前,村民靠种玉米讨生活,“我们古寿人祖祖辈辈都是吃玉米饭玉米粥,这几年出去打工,才能吃上大米饭。”受访村民都这样说,没大米吃,习惯了可能也没什么,没水喝却很难熬。“每年有3~5个月缺水,村民旱季喝水得到马隘镇那边去用车拉回来。”古寿村村主任郑登鹏说,这些年,村民能外出打工的都出去了,只有老幼以及走不开的人在家务农。

    但这种情况在2016年有了转变。当年3月,德保县水库移民工作管理局政策法规股股长王日周来到古寿村挂任村第一书记,兼任村支书。王日周是有备而来的,结合当地自然条件,他决定推广种桑养蚕,进行产业扶贫。王日周一到任就与镇、村干部协调合作,走访村屯,调查摸底,进行推广宣讲工作。当时常年外出务工的村民家里只有老人、小孩,王日周只能改变思路,从各村屯典型人物抓起,兼顾一些还能劳动、愿意尝试种桑的老人。

    洞沙屯的农定德去广东务工已有10年,感觉生活没什么变化。2015年,他家被评估鉴定为贫困户,他觉得这是个机会。2016年,农定德就没再去广东。王日周一来宣讲种桑养蚕的好处,他就爽快地答应下来,从政府的相关部门免费要苗,拿了政策性3年免息贷款,腾地种了21亩桑苗。当年秋天,桑叶茂盛,他还收获一批蚕丝(7张),赚到了1万多元,这让他很高兴,“这一年种桑养蚕,让我看到了希望。”农定德说。2017年,他又租村民的地加种了20多亩桑苗。

    “46亩桑田能养10~13张蚕茧,每张得蚕丝90~120斤,每斤23元。按照这里气候,第二年开始,每年收获的桑叶能养8~10批,保守计算,一年收入也不下15万元吧。”农定德说。

    在古寿村丁坡屯,有位叫杨影生的贫困户,比农定德胆子还大,2016年他一口气就种了60亩桑苗,而且行动得比农定德早,当年秋天就收获 两批蚕丝,每批10张,收入近8万元。

    杨影生还在王日周的帮助下,争取到了政府补助的13万元,建了一个1000平方米左右的蚕房。其实,杨影生能有今天,不是光靠大胆,还靠辛勤投入。今年大年初五,别的村民还沉浸在过年氛围中的时候,杨影生一家人就开始在地里育桑培土,跟时间赛跑一样地忙到2月。

    今年4月中旬记者去采访时,杨影生一直在蚕房内外忙着,他的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外,几乎都投入到了种桑养蚕中。

    农定德、杨影生是当地种桑养蚕事业中的典型人物,现在他们已经在养2017年的第一批蚕,照去年的行情,到明年,他们的年收入能达到20万元左右,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富裕人家。

    记者了解到,目前古寿村共种植桑460亩,覆盖272农户,其中贫困户160户。一些农户自己无力养蚕,就把桑叶卖给养蚕大户,这对于年老在家的农民来说,也是一笔不少的收入。

    古寿村还成立了桑萌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经营模式,出台各种优惠政策,辐射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王日周说,桑树浑身是宝,桑杆子割下后不仅能用来当柴烧,还能加工做成食用菌的发酵材料,也是一笔收入。只是这需要数十万元的昂贵设备,他希望自己在任上能推进这件事。

    古寿村脱贫工作进展顺利,跟广东的扶持密切相关——古寿村也有粤桂项目落户。王日周说:“粤桂项目落户我们村后,除了资金上的扶持,还有政策优惠、技术培训、销售渠道等各项跟踪服务,为农民增收上‘保险’,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

    在古寿村通往德保县城的路上,记者看到,公路两旁不时现出绿油油的桑叶,一张广告牌上赫然写着:户均一亩桑,吃喝不用慌;人均一亩桑,致富奔小康(如上图)。据说,这是基层干部跟当地乡村善长唱山歌的老人在工作中商量提炼出来的宣传语,生动展现了当地干部群众心连心一起为地方脱贫奔小康努力奋进的新气象。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