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重庆黔江:创新发展“桑枝+食用菌+农户” 合力做优特色产业
 

重庆黔江:创新发展“桑枝+食用菌+农户” 合力做优特色产业

来源:华龙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7-04-19   |  阅读次数:323次

 近日,在重庆市正阳工业园区内一加工厂里,企业负责人曾凡平正忙着向外地发已经烘干的羊肚菌。

  “这一季种的340亩羊肚菌,已经销售得差不多了,保守估计销售收入达到560万元。”曾凡平说,今后,将就地取材,运用黔江的桑枝作为原材料种植,面积将扩大到1000亩。“土家‘冬虫夏草’——羊肚菌产业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好。”曾凡平对此充满希望。

    业主座谈
“桑枝+羊肚菌”达成共识,曾凡平说,“桑枝+羊肚菌”的产业发展模式,并非自己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今年3月份,一次偶然机会,曾凡平和来自金溪、水田、阿蓬江、太极、金洞、沙坝、蓬东、石会等乡镇的羊肚菌种植业主以及区林业局、区农委等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产业发展规划、带动群众增收等内容。

    “羊肚菌市场前景很好,烘干后,批发价达到1800元/斤。”“黔江生态环境好、海拔高,非常适合羊肚菌生长。但投入太大,成本很高,要是有办法能节省一些成本就好了。”“就是,我每年都要从外地购买大量的木屑,光运输成本都要花费很多。”……

    正当大家在为如何节约成本而发愁时,食用菌种植业主聂明亮一语点醒“梦中人”。他说:“蚕桑是黔江三大传统产业之一,为什么不利用桑枝种植羊肚菌呢?”

    聂明亮这样说是有根据的,2014年以来,他已成功利用蚕桑枝条培育种植的食用菌品种有羊肚菌、大球盖菇、猴头菇、榆黄菇、平菇、鸡腿菇、金针菇、金杯菇、香菇等10余种。

    其他业主也表示,在种植羊肚菌过程中,也曾探索过用桑枝作为原材料制作菌棒,效果不错。

    “桑枝综合利用,种植食用菌,既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又保护了生态环境,是好事。”“要是政府能在桑枝收购、技术研发等方面给予支持,食用菌产业一定能做大做强。”“只要是利于产业发展、利于环境保护、利于群众增收致富的,区相关部门就一定会大力支持。”一次座谈,让黔江食用菌种植业主们与区林业局、区农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达成一致共识:“桑枝+食用菌+农户”做好产业,带动群众增加收入。

    多方论证桑枝综合利用可行

    那么,用桑枝种植食用菌,资源“够不够”、产品前景“有不有”、加工技术“能不能”、立项“该不该”、蚕农“卖不卖”、生产企业“行不行”和综合效益“好不好”?对于这一系列问题,区林业局组建了专门的班子,采取考察学习、比对分析、科学论证、充分讨论等方式,最终优选出桑枝菌、桑枝生物质燃料、蚕沙复混肥3个项目。

    区林业局局长谭本宣介绍,全区21个乡镇现有桑园面积约5.1万亩。盛产桑园每亩地每年剪伐(冬伐为主)桑枝数量按0.8吨估算,年产桑枝条近3.0万吨,年产蚕沙近2万吨。终极规模将达到6万余亩桑园,全部盛产后每年可产桑枝条5.0万余吨,产蚕沙约5万吨。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加工技术、市场、导向等因素制约,除少量桑枝作薪柴和约10%的蚕沙作基肥使用外,没有能实现对桑枝蚕沙的综合开发利用,大量桑枝蚕沙成为农业废弃物,既占用土地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带来火灾安全隐患。对此,广大蚕农迫切希望桑枝、蚕沙等桑蚕附属资源能得到有效开发利用,以减轻负担,增加收入。

    而桑枝综合利用三个项目投产后,桑枝和蚕沙有效利用数量按设计利用率80%计算,可利用桑枝4.0万吨,蚕沙4.0万吨,按综合单价350元/吨计算,每年可直接为蚕农增加2800余万元收入,相当于2016年蚕茧收入5650万元的49.6%,户平增收达0.83万元。对于稳定全区茧丝绸产业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提升蚕农效益、促进精准扶贫、保护天然林、稳定森林覆盖率、保护生态环境都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目标举措做大农业产业促进群众增收

    思路决定出路。区林业局明确了桑枝综合利用项目目标,2017年,桑枝固化成型燃料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项目试产,2018年全面投产,年利用桑枝1.0万吨以上。2018年食用菌项目利用桑枝0.5万吨,蚕沙有机无机复混肥项目利用蚕沙1.5万吨以上。桑枝生物质成型燃料、桑枝菌、蚕沙肥料等系列特色桑品牌创建,有一定的知晓度。

    到2020年,实现桑枝蚕沙当年生产当年有效利用。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率、标准使用率分别达到80%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70 %以上,使创新驱动成为助推黔江茧丝绸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在具体实施中,将建立符合产业化生产、社会化分工的最优收购网络行动,确保蚕农桑枝蚕沙卖得出、效益好,企业收得来、用得起;确保食用菌种植企业能够直接、方便使用桑枝基质。开展桑枝在食用菌栽培基质中最佳比例及与其它基质材料的对比研究、微生物菌剂堆肥发酵技术、桑枝蚕沙循环利用模式及综合效益监测、桑枝加工技术、蚕沙有机无机复混肥专利、优化供应模式及实用技术应用推广工作等创新驱动,进一步优化、丰富黔江特色的栽桑养蚕“六化五配套”技术体系。围绕质量兴林、品牌兴林,打造黔江桑蚕利用公共品牌,做好标识、标志、标准、专利、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等申报工作,促进市场营销,做大农业产业,增加群众收入。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