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动态
专家论坛
最新成果
实用技术
典型经验
蚕业文化
数字期刊
企业之窗
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栽桑养蚕:四川兴文县乌蒙山石漠化地区脱贫奔康
栽桑养蚕:四川兴文县乌蒙山石漠化地区脱贫奔康
来源:四川蚕业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7-04-07 | 阅读次数:322次
四川兴文县是全省乌蒙山区扶贫连片开发重点县和石漠化治理试点县,根据县情选择蚕桑产业作为脱贫奔康主导产业。2016年,全县57个贫困村中有22个村、1777户建卡贫困户、贫困人口7429人栽桑养蚕,桑园面积1.1万亩,人均养蚕收入2036元,通过蚕桑产业实现脱贫农户1527户、脱贫人口6428人,分别占贫困户的85.9%、贫困人口的86.5%。
一、立足实际,选择蚕桑产业作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兴文县有丰富的煤、硫矿山资源,过去长期依赖煤、硫矿山经济和地产经济,大量农村劳动力下井和外出务工,农业产业因缺乏劳动力而受到了严重冲击,一度辉煌的桑蚕产业也随之走了下坡路。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煤、硫矿山和地产经济市场行情的持续低迷,社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煤、硫企业发展困难重重,县域经济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调整产业结构,走绿色发展路子,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找寻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县委、县政府的迫切需要。兴文县大部分区域适宜栽桑养蚕,大力发展桑蚕产业,是解决大量失业返乡矿工、建筑工人再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优先选项。2014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结合贫困村立地生态条件,将蚕桑产业作为脱贫奔康的主导产业,让桑树成为乌蒙山区的“摇钱树”,蚕儿成为百姓的“农家宝”。2014年以来,连续三年新栽桑1万亩,2016年,全县桑园面积累计达到6.6万亩,蚕农售茧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103.25万元,户均养蚕收入达10786元。全县蚕茧平均单产48.38公斤/张,平均收购价38.27元/公斤,一张蚕茧收入达到1851.5元,兴文县“石海银珠”蚕茧质量获全市蚕茧质量“三连冠”,并代表我省参加“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会暨昆明世界农业博览会”,会上受到了各方参会代表的赞扬和肯定。农民高兴的说:“栽桑养蚕能赚钱,年年在家大团圆”。
二、龙头带动,构建“人平两亩桑,脱贫奔小康”精准扶贫模式
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模式机制的创新。兴文县县委、政府依托市级农业化龙头企业-兴文县石海茧丝绸公司,在脱贫攻坚大会战中,成功探索出“人平两亩桑,脱贫奔小康”精准到人的产业扶贫模式。具体工作中,党委政府负责制定规划和发展蚕桑基地;公司负责生产经营、技术体系构建和产品收购,与蚕农签订“三个协议”,即栽桑与蚕茧保护价协议、共育室建设协议、蚕棚建设协议等三个发展共建协议。公司以基层茧站为服务平台,组建蚕桑专业合作社,覆盖栽桑养蚕农户,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共育户+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与蚕农建立起合作共赢的利益链接机制。对无劳力贫困户,推行“倒租返包”模式,专业合作社以每亩每年300元—500元不等价格将其土地集中流转,建成桑园投产后反包给他人养蚕;公司与养蚕户签订协议,按1亩每年养蚕4张,交售蚕茧160公斤,由公司每亩再给予养蚕户200元的奖补资金;对无养蚕技术贫困户以桑园地入股分红,按30%分成,贫困户每亩每年可获益1200元左右。
三、狠抓共育,接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全县建立完善了以政府、部门、乡镇、村社四位一体的组织架构体系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层茧站、共育户四位一体的技术服务体系,做到了惠农政策入户、科技人员包片、良种良法到园、技术要领到人。在蚕桑生产过程中,抓准小蚕共育联接纽带,突出小蚕共育体系在蚕桑生产中的核心地位,让共育户成为技术落实人和蚕用物资便民点,将共育户收益与养蚕农户蚕茧质量和效益挂钩,接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促使蚕茧质量不断提升。如,九丝城镇新建村贫困户向泽良,现年53岁,身有残疾,家中4人,有劳力2人,龙头企业将其培育为小蚕共育户,承担全社的小蚕共育任务,负责预订蚕种、统防消毒、养蚕指导、预约售茧卡填报及生产发展跟踪服务,2016年共育蚕种153张,共育单产达47.4公斤,优质茧比例达到95%,单价提高8~9元,帮助全社养蚕农户增收12000元,户均增收1200元。蚕农由衷的感慨道:“共育加指导,养蚕增收有门道”。
四、产业融合,实现桑蚕生态绿色循环发展
栽桑养蚕是种养结合的典范,契合生态绿色发展新的时代主题。近年来,兴文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石漠化治理工作,累计投资3.6亿元,着力治理耕地石漠化。通过多年的探寻与实践,找到了一条以蚕桑产业发展治理石漠化,同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双赢路子。通过栽植桑树,进行天网、路网、水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属喀斯特地型地貌千姿百态的石灰溶岩和溶洞发展乡村旅游业,充分利用桑园立地空间,大力发展间种、套种和土鸡养殖,促进了绿色可持续发展和桑园综合效益提升。如周家镇,原以矿业经济为主,受国家去产能政策影响,下岗失业人员逐年增多。2014年镇党委提出“绿色周家”发展思路,以栽桑养蚕为主导产业,向群众发出“下岗不失业、回家再创业”号召,2014年新栽桑4080亩,2015年新栽桑4939亩,2016年新栽桑3800亩,形成3个蚕桑示范园区,2016年生产优质蚕茧19.3万公斤,蚕农售茧收入745万元;充分利用桑园立地空间和养蚕空档期,开展桑园套种大头菜、马铃薯等1500亩,桑园立体养殖生态土鸡2万只,桑枝生产食用菌5万袋,副产物收入250万元;全镇栽桑养蚕户661户2283人,人均收入4358元。蚕桑产业绿了荒山、美了家园、富了蚕农,实现了绿色发展、生态发展。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