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黔江区濯水镇优秀党员粟海艳,将种树当做了一项自己的主要事业,一干就是十几年,先后种下了20万株桑树,把村民眼中一无是处的“石旮旯”变成了蚕桑树的“幸福窝”,不仅让村里荒秃秃的山头泛出了新绿,还让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这段时间,在濯水镇双龙村,粟海艳正忙着和村民一道打坑扶苗,栽植桑树苗。这片新扩建的桑园,就是她利用往年的撂荒地置办的。 粟海艳所在的双龙村,是典型的石漠化地带,这里山高地薄,沟石纵横,别说栽种农作物,就连种树都难以成林。在乡亲们看来,根本就是毫不管用的“石旮旯”。不过,在粟海艳眼里,这片“石旮旯”也不是一无是处,从2005年起,粟海艳就尝试着在石头缝里种桑树,因为桑树对气候、土壤适应性都很强,而且耐寒、耐旱,根系发达,生长快,“石旮旯”反倒成了桑树的“幸福窝”。 十二年过去了,粟海艳的桑园从起初的十余亩,每年陆续递增,发展到了如今的300余亩,并带动了周边55户村民参与进来。仅去年一年,栽桑养蚕就为粟海艳带来了30多万元的收入,而村民们通过养蚕,户均收入达到了3.6万元。 如今在双龙村,栽桑养蚕已经成为乡亲们的共识,大规模的种植桑树,不仅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为当地石漠化治理找到了有效措施。截至2016年底,通过种植桑树这种经济作物,双龙村已完成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9.5平方公里。经过十多年的栽桑,双龙村已栽了一千多亩蚕桑面积,不仅给双龙村带来了经济效益,也留住了当地的青山绿水。 随着扶贫模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黔江区濯水镇双龙村也拓宽了增收渠道。全村51户建档贫困户,发展蚕桑10户,烤烟7户。发展畜牧业41户,蔬菜产业17户,外出务工12户,实现了每户都有一项增收产业,产业贫困户覆盖率达100%。 党员粟海艳,不仅在全区是赫赫有名的创业致富能手,而在还勇当扶贫攻坚排头兵,多年来,已在当地建起了260亩蔬菜基地,每天雇用20多个来自双龙村贫困家庭的农民工,每月每人有2000元的收入。农忙时节,基地用工更多,中午还提供免费午餐。每当有贫困户问起养蚕经验,她都会手把手指导。尤其是需要劳力时,粟海艳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招呼贫困户。同时,粟海燕从不墨守成规,勇于探索新生事物,在桑园套种蔬菜。在2014年,她被重庆市评为“农村科普带头人”。每年在晚秋蚕饲养结束后,充分利用桑园冬季休眠的有利时机,在桑下套种蔬菜来提升桑园综合效益。 “2015年,蚕桑基地套种青菜、白菜、儿菜等蔬菜,实现销售收21万元。同时还带动19户贫困户种植蔬菜增收,解决20余留守村民季节性务工。”望着眼前套种的蔬菜,粟海燕笑着说。据了解,桑园套种每亩能增收1000元左右,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套种前后,通过除草、松土、施肥,有利于消灭越冬的害虫。蔬菜采收后,将菜梗老叶埋入桑园,有利于增加桑园有机肥,改良土壤肥力结构。 |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