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宜州市2017年桑蚕产业工作方案
 

宜州市2017年桑蚕产业工作方案

来源:微观宜州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7-03-07   |  阅读次数:353次

  根据当前全市蚕业发展现状及实际,宜州市人民政府近日印发《宜州市2017年桑蚕产业工作方案》,进一步促进全市桑蚕茧丝绸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壮大、农民增收、财税增长的目标。


    工作目标

    (一)桑蚕生产。巩固桑园面积,确保桑蚕生产持续稳定发展。2017 年,全市增加桑园面积 3000 亩以上,桑园面积 34.2万亩以上;发放蚕种 143 万张以上;鲜茧产量 5.66 万吨。2017年预脱贫的25个贫困村桑园面积增加2000亩以上,扩大到2.778万亩,鲜茧产量 4444 吨以上,养蚕收入 1.6 亿元以上。

    (二)茧丝绸加工。2017 年,全市生产白厂丝 4500 吨,坯绸 300 万米,蚕丝被 20.8 万床,茧丝绸加工产值 16.5 亿元。

    (三)桑蚕资源综合利用。2017 年,全市桑枝食用菌生产6000 万棒,鲜菇产量 1.4 万吨,实现产值 1.3 亿元以上;桑枝提取物利用量达 5 万吨,桑枝总利用量达 12 万吨,占总量 40%以上;每个乡镇在巩固原有示范村的基础上,继续结合本乡镇创建生态文明村屯新增1个蚕沙治理示范屯(养蚕户在30户以上),全市蚕沙无害化处理达到 25%以上。

    2017 年,全市蚕茧生产、茧丝绸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总产值 40 亿元以上。

    资金扶持、奖励政策

    (一)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桑蚕茧丝绸产业投入。

    1、统筹用好年度财政预算的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除市人民政府设立工业发展基金等财政预算内的专项资金专项使用外,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应投入重点领域、示范点或企业。工业发展资金切块重点用于桑蚕茧丝绸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投入扶持。

    2、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项目资金。整合资源, 重点支持良种良法、先进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应用、蚕业专业合 作组织创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升级、品牌培育、 丝绸文化建设、产业脱贫等,最大限度发挥项目资金的作用。

    (二)制定并完善各项优惠、奖励政策。

    进一步建立健全促进和扶持茧丝绸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对在我市从事茧丝绸精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和个体户,按照我市已制定出台的相关文件规定,在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上继续予以优惠,在项目申报、安排上予以倾斜;对织绸等后续加工或桑蚕资源综合利用新企业、财税突出企业、科技创新和品牌创建突出等企业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制定引进先进织绸企业的奖励政策(含土地、设备等)。给现有生产企业(含丝厂、绸厂)提升产能(通过引进先进管理技术或先进设备、先进工艺等)、提升质量的给予专项奖励。

    (三)继续通过财政补贴对蚕沙无害化治理工作进行扶持。

    1、蚕沙集中治理以企业加工处理为主,市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补贴全市蚕沙收集、清运、加工和处理工作,按每吨 15 元补贴企业。企业必须于每季度将收集的蚕沙过磅单、群众或相关证明人签字认可等关佐证材料(包括过磅的蚕沙数量以及付给收购点金额)上交到市蚕沙办核实。蚕沙治理企业要配合做好蚕沙收集治理的督查和考核工作,对存在虚报行为的企业,经批评警告后仍不改正的不再给予扶持。

    2、扶持蚕农建设屯级蚕沙集中堆放池和蚕农各家各户自建蚕沙处理池。各乡镇要结合脱贫攻坚和“美丽宜州•宜居乡村”工作,有计划集中安排村屯农户建造蚕沙池示范点。所建蚕沙池选址须经市蚕沙办和市环保局技术员到现场点实地查看,如条件符合的,各家各户自建池可开工建设;属屯级蚕沙集中堆放池,该村屯必须制定有村规民约和相关的清运管理办法,并签定有不再乱倒蚕沙的承诺书,避免建后挪作他用或闲置不用等浪费资源现象,且经公示后方可开工建设。蚕农建设屯级蚕沙集中堆放池每个面积不少于 150 平方米,钢棚结构,周围要砌砖 1.5 米以上,每平方米补贴 100 元,每个补贴不少于 1.5 万元(大于 150平米,视面积大小比例确定补贴金额);各家各户自建蚕沙处理池,必须是 2017 年新建的,要求每个池底面积不小于 8 平方米,上面盖瓦周围要砌砖 1.2 米以上,每个补贴不少于 500 元(贫困户每个补贴 800 元,具体视面积大小而定)。以上两种蚕沙池建设均采取建后补的办法,必须经验收合格并按要求公示后,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统一转入相关农户的农补帐户中。农户自建蚕沙池的要整屯整片推进,相对集中建设。申报截止时间为每年的12 月 5 日。

    3、药剂盖膜灭菌示范扶持。根据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专家推荐,喷施发酵菌并覆盖薄膜进行无害化处理蚕沙的方法简单、易行、群众较容易接受。每个乡镇选 1-2 个自然屯作为示范点(蚕沙必须按“四个无要求”堆好放好,不能乱堆乱放),每户补贴薄膜和发酵菌种,按养蚕张数计算,每张补贴 20 元。

    4、对贫困村屯及养蚕户治理蚕沙的要优先安排资金补贴并重点扶持。

    5、对从事蚕沙治理的企业政府财政将视情况给予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适当的资金扶持,年扶持资金在 10—20 万元。

    工作重点

    (一)推进桑蚕标准化生产,促进桑蚕产业提量增质。

    1、抓好优茧基地建设。年内,在德胜镇上坪村创建刘三姐桑蚕高效生态产业(核心)示范区,争取通过自治区验收;扶持成立新型桑蚕专业合作组织 3 个;扶持建设 2—3 个小蚕共育标准示范户和 2—3 户条桑育示范户,全市在重点贫困村建设至少一个的小蚕共育标准示范户,确保贫困蚕户养蚕成功。

    2、加强宣传、技术培训和指导。每月或每批蚕,在乡镇开展技术培训 2 个班次以上;重点做好贫困村户的培训工作,全年完成至少 30 期 2000 人次以上的科技培训。

    3、做好调查统计。

    (二)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桑蚕产业脱贫。

    1、在全市25个2017年预脱贫的贫困村中,给予贫困户蚕种、桑苗等蚕用物资上扶持,扩种或更新桑品种 600 亩以上,改造低产桑园 3000 亩以上。

    2、在全市 25 个 2017 年预脱贫的贫困村、户实施以省力化养蚕等为主的桑蚕高产高效示范片(户),提高饲养成功率和产量、质量。年内,实施示范户 100 户以上,创建小蚕共育(四龄)示范点 1—3 个,为贫困户提供有质量保证的小蚕。

    3、组织和引导贫困村的蚕农建立桑蚕专业合作社,探索建立“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加强技术指导。

    (三)推进桑蚕资源利用及其试验示范,拓展综合利用内涵。

    1、结合“美丽宜州•宜居乡村”建设活动,推进蚕沙无害化治理工作。

    2、加快发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步伐,进一步提高利用率。一是进一步发展桑枝食用菌的生产规模,在发展壮大桑枝秀珍菇的基础上,探索开展多种食用菌生产;二是重点扶持广西五和博澳药业公司和宜州市桂恒旺公司等企业开展桑蚕资源综合利用。年内,创建宜州市刘三姐健康产业科技示范园,鼓励开展果桑品种等新桑品种的试验、示范工作,开展饲料桑禽畜饲养试验示范工作,促进发展;三是结合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市)和生态乡村建设工作,把桑蚕生态观光农业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嘉联等生态蚕业观光旅游示范点,打造产业发展新亮点。

    (四)推进丝绸深加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 促成产业转型升级。

    1、继续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承载能力。抓好重大、主要桑蚕茧丝绸在建项目、续建项目、新建项目、预备项目的建设,重点抓好东盟国际茧丝绸交易中心项目、壮歌茧丝绸真丝服装年产 5 万套项目、嘉欣丝绸园项目等建设。

    2、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企业服务工作。重点引进和扶持2—3 家丝绸龙头企业,培育 2—3 个自治区级和国家级茧丝绸名牌产品,积极做好丝绸、印染等深加工的政策支持,形成茧丝绸加工产业集群效应,增强丝绸经济发展后劲,提高丝绸经济总量和质量。做好企业服务工作,积极解决企业招工难、资金短缺和新引进企业落地等主要问题。

    3、建设和发挥好丝绸科技企业孵化器作用。

    (五)加大行业管理力度,加强行业自律和沟通协调,规范企业行为。

    进一步建设好桑蚕茧丝绸协会,充分发挥好行业协会作用。进一步理顺好政府与协会的关系,理顺好政府职能部门间的关系,形成全局一盘棋,既有分工又有协调的管理机制,共同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六)加强茧丝生产和流通市场管理,规范市场交易行为。

    1、进行市场流通体制的创新变革。一是探索创建“企业+基地+合作社(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新模式,提高多方效益,从根本上解决蚕茧的生产、流通、质量等突出问题。二是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避免无序竞争、不公平竞争,规范鲜茧收购行为。三是对企业和茧站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实施严格、严厉的监控,防止“打白条”现象的发生与扩大,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和隐患。四是引导企业、茧站抱团,共同构建良好的茧丝交易体系和市场环境。五是支持和鼓励企业或茧丝交易市场开展鲜茧交易业务,顺应鲜茧缫丝的需要,缓解茧站、丝绸企业的融资困难。六是做好丝绸加工生产与销售流通的统计和扶助工作,特别是白厂丝的对外销售,力争形成“宜州标准”。

    2、抓好蚕种、桑苗、蚕药市场管理。

    (七)抓好交流合作,强化科技发展支撑。

    加强对外开放,坚持“走出去”,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和发展举措,拓展视野,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好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一对外开放合作平台,积极宣传推介宜州。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科研、人才等优势,继续推动浙江大学、广西大学、河池学院等区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我市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的开发应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年内,全市开展桑蚕产业培训 30 期,培训人数 2000 人次以上。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