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陕西石泉:多措并举促发展 蚕农又一丰收年
 

陕西石泉:多措并举促发展 蚕农又一丰收年

来源: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  |   作者:张正毅   |  发布日期: 2016-12-30   |  阅读次数:394次

 2016年,石泉县委、县政府坚持蚕桑产业发展不放松,采取加强领导、政策配套、科技创新、深化服务、弘扬文化等系列措施,全县养蚕69820张,产鲜茧2970吨,栽培桑枝食用菌1000万袋,桑园林下养鸡200万只,桑园间套2.96万亩,实现农民蚕桑产业综合收入3.5亿元。

 加强领导,推动发展。县政府印发了《石泉县2016年蚕桑产业建设实施方案》召开了“蚕茧生产价格议价座谈会”,按蚕品种和鲜茧质量来确定收购价格,继续实行蚕茧订单生产和鲜茧收购最低保护价机制,召开了“石泉县2016年蚕桑生产现场会”。继续把蚕桑产业建设纳入各镇和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完善了《石泉县“十三五”蚕桑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石泉县蚕桑产业发展(2017-2019)行动计划》,明确了蚕桑在农业产业中的主导地位。以技术培训为主要载体,多途径广泛宣传政府扶持政策,传递蚕业发展动态,坚定了蚕农发展信心。

 政策配套,撬动发展。继续执行蚕桑产业发展风险金办法,丝绸龙头企业与3000户养蚕大户签订了蚕茧收购订单合同,全年鲜茧收购均价38元/公斤。整合县级财政资金,实行蚕种30元/张补贴;整合蚕桑基地项目资金,对蚕桑基地建设发展关键环节进行捆绑扶持,有效激发了广大蚕农发展兴桑养蚕的积极性。

 科技创新,支撑发展。深入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学院的合作,以院地共建“石泉蚕桑基地”和国家蚕桑产业技术建设为契机,按照“大学专家+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农户”发展蚕桑产业的模式,“科研+推广+企业+基地”产学研用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体系逐步建立,在集约化养蚕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及蚕桑适度生产规模、经营模式与产业组织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蚕农丰产增收和破解养蚕劳动力紧缺问题提供了强有力地科技支撑。

 深化服务,高效发展。一是技术培训,提升素质。举办了职业蚕农培训班四期,集中对全县280余名养蚕大户和蚕桑技术干部,从现代省力节本养蚕综合技术和蚕桑多元化发展思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培训,提升了职业蚕农和业务干部技术水平;实施蚕桑技术全员培训工程,到镇进村培训率100%,培训入户率100%,推动省力节本养蚕技术广泛辐射、应用普及,使全年张产茧达42.54公斤。二是深化服务,技术包抓。整合县级蚕桑技术力量,实行蚕桑产业大户培育“一人多户、定向包抓”,小蚕共育点“一人一点、全程指导”,“试验示范、定点定人”,“建立样板、任务到人”,三是创建平台,快捷服务。继续搭建开通了“蚕桑气象服务短信预警”信息业务,覆盖蚕农3000户、各级涉蚕干部100名,累计发送技术、信息200余条,累计服务60万余人次,为养蚕大户和各级业务干部提供便捷高效的产业服务。创新工作机制,推行技术包抓,加速了技术入户转化,促进了专业人才、蚕桑技术与蚕农增收的有效对接,实现了蚕桑产业提质增效目的。

 弘扬文化,引领发展。县委书记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鎏金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开发相关事宜, 县政府印发《关于成立石泉县“鎏金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开发及创建省级知名品牌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相关工作有序推进。完成了池河镇谭家湾鎏金蚕历史文化园初步设计,打造“五爱蚕桑旅游村”和建设“池河金蚕小镇”纳入政府议事日程。积极筹备2017年石泉县第三节“开蚕门”文化活动,《石泉蚕桑精英》编纂之中。蚕业三产融合发展步伐加快,为该县深入挖掘蚕桑文化内涵、充分展示地域文化特质、着力打造金蚕之乡文化品牌,引领蚕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