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养蚕业和丝绸产业情况报告
印度中央纺织局丝绸委员会
HunasehalliRudranna Gowda
丝绸是世界上最优雅的织物,具有无与伦比的辉煌、天然的光泽、高吸光度、轻重量、柔软的触感和高耐用性。丝绸闻名世界并美誉为“纤维皇后”。另一方面,丝绸产业是个产业链长、劳动密集、低资本投入的活动。这个产业的本质是以农场和非农场活动为基础并具有巨大的就业和创收潜力的活动。它成功吸引了项目和政策制定者们的注意,使他们认识到丝绸产业是发展印度这种大面积农耕经济的最合适的途径之一。
在印度,丝绸已经融入了印度人的生活和文化中。印度有悠久而丰富的丝绸生产历史和可追溯到15世纪的丝绸贸易历史。在印度的农村和城乡交界地带,养蚕业提供大约八百万的就业岗位。其中相当一部分雇工是社会弱势群体,包括女性。印度的传统文化限制国内市场,但同时反映了地理差异性的大量多变的丝绸服饰也推动了印度的丝绸业的领先地位。印度有独特而著名的五项丝绸产品,即桑蚕丝、热带柞蚕丝、橡树柞蚕丝、蓖麻蚕丝和琥珀蚕丝。
尽管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丝生产国之一,但印度丝绸业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即国内生产增长与丝绸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称。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丝消费国,每年的生丝需求大约32000吨,其中28700吨(90%)是国内生产的,其余3500吨(10%)主要从中国进口。
印度全国的生丝生产最近实现了较好的增长。印度生丝产量最近两年显著增加,2014年至2015年印度生丝产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的28710吨,2010年至2011年印度生丝产量是20410吨,同比增长了40.7%。养蚕被认为是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因为它以农场和非农场活动为基础并具有巨大的就业和创收潜力。在印度的农村和城乡交界处,养蚕业提供约785万人的就业岗位。
印度中央纺织局丝绸委员会的工作任务:
用所有适合的办法促进丝绸产业的发展。
传播科学养蚕科学实践知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提高养蚕收入。
从事、援助和鼓励在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的研究。
改善提高桑树栽培和养蚕的方法,发展并分发健康的蚕种,改进缫丝和蚕茧织线和废丝的处理方法,提高生丝的质量和产量。在必要的情况下强制普及所有的生丝只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在合适条件的房间里正确的分级。
生丝的市场营销和数据收集。
为中央政府提供丝绸产业发展,包括生丝进出口等的建议。
及时准备中央政府需要的有关丝绸产业的报告文件。
印度养蚕业的商业机会
丝绸生产是个产业链长、劳动密集、低资本投入的活动。因为丝绸是包括从蚕种生产到衣服生产的多种不同部门的长产业链,也包含很多的创业机会,例如桑苗培育、蚕种生产、商业化幼小蚕种的饲养、消毒服务、养蚕、控制桑蚕害虫的生物防治剂等。这些活动给不同的技能的人提供了不同的机会。养蚕业中存在的商业机会如下表所示。养蚕业的不同的商业机会给了农民、女性、农村失业青年和社会较弱群体赚取额外收入的可能,也支持了印度养蚕业的发展。
表格:养蚕业中的可用商业机会
# |
商业机会 |
细节/范围/效用 |
I |
蚕茧前的活动 |
|
1. |
土地培整 |
改进桑树栽培 |
2. |
生产生物肥 |
应用在桑树园中—省钱和提高土地肥力 |
3. |
生产堆肥 |
在桑树园中应用—增肥维生物和土壤肥力 |
4. |
生产消毒剂 |
用于保护蚕种的饲养,预防生物体内病变 |
5. |
生物控制剂的生产 |
保护蚕和蚕种作物免受天敌 |
6. |
桑园和饲养的生产设备、工具 |
在蚕茧作物劳动中节约体力、机械化养蚕 |
7. |
给废弃的蚕茧准备花卉、绿卡 |
增加额外的商业价值 |
8. |
幼小蚕种的饲养 |
给农民供应幼小蚕种 |
9 |
蚕种饲养 |
提供生产丝绸的原材料服务 |
10 |
蛹油/提取设备 |
在洗涤剂中使用、生产动物饲料 |
11 |
桑葚健康饮品 |
源自桑葚的健康饮料 |
12 |
桑蚕蛹的食物 |
副产品利用 |
13 |
丝胶和蛋白提取 |
蛋白质提取工业会用到 |
II |
蚕茧后期活动 |
|
1. |
缫丝 |
从茧中提取生丝线的过程 |
2. |
加捻 |
给生丝线加力使之适合编织 |
3. |
编织 |
生产织物的过程 |
4. |
印刷 |
在平的织物上印刷设计 |
5. |
染色 |
给纱线或衣服上色的过程 |
6. |
计算机辅助的纺织设计 |
编织的模拟设计 |
III |
服务 |
|
1. |
饲养房间的消毒 |
在租赁合同的基础上 |
2 |
养蚕业资源中心 |
提供和引进养蚕上的配套技术 |
3. |
出租工具 |
大多数农民没有在特定场合用到的特定工具 |
4. |
蚕茧收集并运输到市场 |
由于蚕茧市场距离生产基地较远,可安排便利的交通随时安排蚕茧的营销 |
5. |
幼小蚕种的分发 |
将幼小的蚕种从中央蚕种饲养中心运送到农杨 |
6. |
出色的摇纱工、织工和染工服务 |
为了给他们参与的活动升级技能 |
在印度的二化性养蚕。
印度政府努力通过不同的项目促进二化性养蚕业的发展,比如日本海外振兴机构(JICA)援助项目和国家蚕业项目(NSP)。(译者备注:从1991年起,印度政府就开始接受日本海外振兴机构的包括资金和专家的援助,分阶段推广二化性养蚕的生产,旨在提高印度国产生丝的质量,减少生丝进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终于取得一定的成果,二化性蚕丝的产量稳步提高,在生丝产量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印度国家蚕业项目是在世界银行的资助下实施的项目)。中央丝绸委员会致力于发展适合印度的桑树品种、繁育多化性蚕种、采取适合印度半岛热带气候的饲养方法、控制蚕病和改善缫丝技术。这些技术被大规模演示给3700个农民和南方的298个摇纱工,结果全国二化性丝绸生产量显著增加。主要集中在桑蚕部门的二化性丝绸(3级及以上)产量从目前的1685吨增加到5000吨的生产水平,实现了197%的增长。为了实现这一挑战性任务,第十二个发展规划为二化性养蚕等领域的研究调整了战略,研究扩展到涵盖种子生产、蚕茧生产、市场营销、信贷便利、政策和增加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等领域。
以扩展后的项目为基础,中央丝绸委员会在其第十二个发展丝绸规划(2012 - 2017) 制定了约179个遍及整个印度的集群。
印度丝绸
瓦拉纳西的锦缎
坐落在神圣的恒河旁的瓦拉纳西因它的丝绸纱丽服和华美的锦缎而著称。这些纱丽服闻名因它丰富多彩的叶子、花朵、水果、鸟类等编织图案,配以柔和的背景颜色。它们富含错综复杂的边框和大量精美的装饰。该城市还以其超轻重量而又精致装饰的金银薄织物而著称。瓦拉纳西的闪闪发光的金银线的编织是个传奇。金子般触感的真丝被称为芭菲特(音译:bafta),而精细编织提花丝绸被称为阿姆鲁(音译:Amru)。
打结和染色的方法
几个世纪以来印度一直抵制染色技术。这个技术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传统。帕特拉斯或伊卡特技术反对纱线打结和染色。邦迪合织物的支持染色。
奥里萨邦的伊卡特
奥里萨邦的反对打结和染色的编织称为伊卡特,采用经纱和纬纱交织效果来反对印染。但整体模式是大胆地采用立体式剪裁来抵触使用刷子。柞蚕丝也用于这些伊卡特的编织过程中。
吉吉拉特邦的帕特拉斯
帕特拉斯以它的精美而著称。经纱和纬纱的颜色是不用印染的办法的,而是安排六个传统的颜色,比如红色、靛蓝、蓝色、鲜绿色、黑色或黄色。编织过程中精准而娴熟的技术确保呈现的设计的鸟、花、动物、舞者等图案的精准与美感。
邦迪合的芭菲特
在邦迪合地区,良好的织物具备紧密的编织,精良的染色和独特的设计。这些区域的纱丽服、面纱和头巾是具有灿烂的颜色。邦迪合的喀奇县的衣服具有无与伦比的精美而细小的结、富丽堂皇的色彩和完美的设计。
古吉拉特邦的塔崔斯
塔崔斯织锦名称的由来源于三个崔斯姓氏的印度帕西人兄弟,他们从中国学习艺术并引进到苏拉特(一个印度西部城市)。塔崔斯织锦通常是黑灰色的缎纹、紫色或者土地那种暗红色并配以鲜花、攀援、鸟类等的图案。
印度南方的寺庙丝绸
印度南方是丝绸主要的生产地,那里有著名的丝绸编织州县,比如普拉姆、达尔马瓦拉姆、阿尔尼等。然而这些寺庙古城比如普拉姆,一向以其装饰有大量华丽的金银饰物的丝绸纱丽服而闻名,而中心城市例如班加罗尔和迈索尔则以印花丝绸而闻名。
传统的手织机所织出来的丝绸总是在纹理和设计上比机器织机出来的丝绸更加富有个性和古典美。手织机的编织仍是富有创造力的手工工艺象征。今天,印度丝绸尤其是手工产品仍然是全世界最美丽、最珍贵的丝绸产品。
印度中央纺织局丝绸委员 会的培训工作
印度中央纺织局丝绸委员会支持用各种合适的方式促进丝绸业的发展,例如促进丝绸业发展规划、丝绸业综合开发计划、纺织服装综合技能发展计划等等。通过给印度的很多新创立的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技能培训、发展创业和金融支持来不同的利益相关者。
印度中央纺织局丝绸委员会给农民和企业家的关于养蚕的各种商业活动提供的支持,不仅会帮助增加印度丝绸的产量而且提供了就业和增加了农村和城乡交界地区的就业和增收的机会。
印度中央纺织局丝绸委员会的研究发展中心遍及全国,覆盖丝绸产业链和四个丝绸下属部门的所有活动。在可持续的基础上增强播种技能。从2015年到2016年, 印度中央纺织局丝绸委员会的建设和培训计划重点在下列五项:
(1)丝绸培训&企业发展规划:
在这一类各种短期培训主要方向是关注:创业发展、内部和行业资源开发、专业海外培训、养蚕技术推广、实验性技术示范、培训影响评估调查等。
(2)建立养蚕资源中心:
这些培训中心将选择建立在二化性养蚕区和瓦尼亚的集群区,每个单位成本约35万卢比,养蚕资源中心重要的实验研发中心。这些养蚕资源中心的目的是技术示范、技能提高、一站式服务、解决疑难问题。
(3)印度中央纺织局丝绸委员会研发中心的建设和培训:
除了进行系统化的长期培训计划(研究生养蚕毕业证书),印度中央纺织局丝绸委员会研发中心也将针对农民和克什米尔组织以外的产业相关者等相关群体进行技术培训。
(4)建立蚕种部门:
蚕种是最关键的部分,能推动整个丝绸产业链。蚕种的质量决定了产出的质量。因此重视这个部门的培训需求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部门提出开展覆盖行业利益相关者的各种培训比如蚕种生产商、蚕种饲养者、政府部门的管理者和劳动者们。
(5)信息、教育和交流计划:
信息、教育和交流计划是旨在推广培养能力和技能培训的项目,通过普及技术小册子、传单等方式来实现。该项目还建议通过传播介绍生产技术的教学视频、学习材料和纪录片来展示行业案例。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