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宜宾:从兴文看蚕桑产业扶贫
来源: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6-11-21
| 阅读次数:390次
兴文县是乌蒙山区扶贫开发重点县,长期以来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由于地处丘陵山区,山高坡陡,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前几年煤矿较多,村民多以下井挖煤挣钱养家糊口,随着煤矿的不断关闭,村民又回归土地,以什么来帮助农民增收摆在了兴文县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面前。从2014年起,兴文县抓住实施省级蚕桑产业发展项目的契机,努力调整产业结构,践行“人平两亩桑,脱贫奔小康”,在九丝城镇、周家镇等贫困村社发展蚕桑产业,两年多的时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于2016年11月9日、10日走进九丝城镇新建村、周家镇石屏村,亲身体验了栽桑养蚕带给这两个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变化。
九丝城镇新建村乔家组贫困户林泽伟,全家5囗人,劳动力3人(含2个哑巴哥哥),因父亲瘫痪死亡、哥哥残疾致贫,2015年冬天在自家土地上栽桑2万株,折合20亩,今年利用兴文县石海茧丝绸公司补助蚕棚建设政策,自己仅出资0.6万元修建起了造价1.8万元120平方的专用养蚕房,今年正秋、晚秋两季分别养蚕2.5张,共产茧260㎏,现金收入1.1万元,在桑园的宽行内间作粮食作物,收入玉米3000㎏,红苕近千斤,实现了当年栽桑当年见效,桑粮同步发展。说起下一步,林泽伟信心十足,管好桑园多养蚕,多产茧,产好茧,在桑园地饲养土鸡,争取早日脱贫。
周家镇石屏村十社贫困户范玉建,全家5囗人,劳动力2个,因自身残疾致贫,身残志坚,2014年底在自家土地上栽桑1.3万株,折合13亩,修建起60平方的专用养蚕房,2015年正秋、晚秋两季分别养蚕,现金收入0.46万元, 2015年底租赁同组村民桑园10亩,今年全年养蚕7批,18张蚕,售茧收入2.6万元,除去5000元生产直接成本,养蚕净收入2.1万元,全家人平4200元,实现脱贫。老范高兴地对我们说:过去几十年,我种过水果、种过药材,没有一样挣到过钱,现在我种植蚕桑,当年就见现钱,如今党的政策好,习总书记好,只要我们农民肯干,就一定能够脱贫奔小康。下一步老范打算在自家地边再建一个蚕棚,再流转一些土地,扩大养蚕规模,带领全家养蚕致富奔小康。
兴文县57个重点精准扶贫村,14577户建卡贫困户,2014年以来已有18个村选择发展蚕桑产业,其中2016年桑园建成投产的贫困户1777户,7429人,全年养蚕8426.3张,产茧39.688万㎏,产值1512.9万元,人均养蚕收入2036.47元,蚕桑产业在扶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结兴文县的产业扶贫经验,蚕桑是丘陵山区农民增收致富以及生态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点产业,只要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依靠政府的精心组织,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完整的服务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加上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实干苦干,就一定能够取得“当年栽桑当年见效,第三年脱贫奔小康”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