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云南云县村头村种桑养蚕脱贫帽
 

云南云县村头村种桑养蚕脱贫帽

来源:中国财经新闻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6-10-24   |  阅读次数:337次

 云南云县茶房乡村头村以“党支部+企业+农户”的合作形式发展种桑养蚕产业,并作为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的切入点,将实现“企业有发展、群众有实惠、村上有收入”三方共赢的目标。

    企业得发展  群众得实惠

    村头村属云县27个贫困村之一,2015年,该村以“党支部+企业+农户” 的合作形式发展种桑养蚕产业,形成村党组织牵线搭桥,企业、农户共同唱戏的格局,让村民逐步走上致富道路。当年,云县海通丝绸有限公司免费提供成品农桑14号和强桑苗在村头村栽植高标准桑园240.6亩,种植农户82户。公司技术人员从栽桑、桑园管理、小蚕共育、大蚕饲养及大棚建设等方面为种桑养蚕农户提供一条龙优质服务,让农民无后顾之忧,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公司的效益也将得到最大效益。按照预期估算,栽植后第一年秋季可养2茬蚕,每亩可养蚕种1.5张左右,生产鲜茧50千克左右,每千克按照目前市场最低价36元估算,每亩收入可达1800元左右。第二年可养三茬蚕,每亩可养蚕种2张左右,生产蚕茧75千克,每亩收入可达2700元左右;第三年桑园基本成龄,每亩可养蚕4茬,每亩放养蚕种3至4张,年产茧150千克左右,每亩收入可达5400元左右。栽桑养蚕的亩经济效益较高,是种植玉米、油菜、大豆等农作物的4至5倍,并且,桑树一年栽植,可以30年采叶养蚕。农户栽桑养蚕收到了好的经济效益。

    组织强保障  村上有收入

    村头村没有村集体经济收入,是典型的“空壳村”, 村党组织面临着“无钱办事”、“无能力办事”的问题,日常事务靠“输血”来运转。在开展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工作中,借助发展蚕桑产业这一机遇,以“党支部+企业+农户” 的合作形式,着力破解基层组织“无钱办事”的难题。村“两委”负责抓好所在辖区蚕桑产业的发展工作,合理规划种植地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产业化、规模化进行种桑养蚕,教育、引导群众按公司技术人员要求管护好桑园和养好蚕,要在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上着力,全村规模需达200亩以上且产茧量每亩达50千克以上时,公司给予村上补助作为集体经济。企业着力抓好种桑养蚕期间的种苗调供、技术培训、按期收茧等工作。需选择好品种纯正、苗木大小均匀的桑苗,按照技术标准指导农户种植,同时加强植后管理和苗期管护的技术指导。在农户建设养蚕房和养蚕产茧过程中,公司积极给予技术指导。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明确最低保护价为每千克36元,保障种植养殖户的经济收益。若村“两委”组织辖区群众发展蚕桑种植规模达200亩以上,且产茧量每亩达50千克以上时,按每千克给予村“两委”0.2元的补助作为村集体经济。按照预期估算,第一年种植桑苗240.6亩,可养2茬蚕,每亩可养蚕种1.5张左右,生产鲜茧50千克左右,村集体收入为2406元左右。第二年发展规模为350亩左右,可养3茬蚕,每亩可养蚕种2张左右,平均生产蚕茧75千克,村集体收入可达5200元左右。第三年发展规模为400亩左右,桑园基本成龄,每亩可养蚕4茬,每亩放养蚕种3至4张,平均产茧130千克左右,村集体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村上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亩产茧量越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将逐年增加。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