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中池镇青泥涧村现有4个村民小组,228户,789人, 养蚕农户110户。“十二五”以来,实现蚕桑产业逆势增长,该村2016年养蚕763张,较2011年增幅27%,蚕茧收入达到122万元,纯收入98万元,养蚕户人均蚕茧纯收入达2572元。如今的青泥涧成为全县张产最高、茧值最好、养蚕量增幅最大的样板村,成为县域中高山村发展蚕桑产业脱贫致富的典范。
传统特色蚕桑产业无论高潮还是低潮,该村干群坚守发展不放弃。特别是今年以来,该村采取三大措施促进了蚕桑生产的逆势增长。
一是抓蚕桑标准化建设,强基固本。重抓密植桑园、标准蚕室、园室配套、蚕台搭建和机械装备“五项建设”,新建高标准密植桑园300余亩,桑园面积达651亩;新建标准化蚕室40余间,共计4000多平方米;形成了“室在园中建,蚕在园中养”的省力模式;搭建养蚕蚕台5300平方米,大蚕蚕台育和蚕桑机械实现养蚕大户全覆盖。
二是抓经营主体培育,支撑发展。建成以青泥涧蚕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标准化、规模化小蚕共育点一处面积500平方米,区域小蚕共育从无到有,小蚕共育率达到35%,参与共育农户张种产茧量提高4.7公斤,农户得实惠增收入;培育年养蚕10张以上的大户42户;建立了“龙头企业+蚕桑合作社+蚕农”的一体化发展机制,签订蚕茧购销合同,实行鲜茧最低保护价收购机制, 保证蚕茧产量和质量,实现了农、企、社共赢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抓省力化养蚕,破解瓶颈。大力推广小蚕集中共育、大蚕蚕台饲养、熟蚕自动上蔟和全年六批次养蚕等集成配套技术;积极应用强桑一号、两广二号和华康二号等蚕桑新品种,省力节本技术大面积应用成倍降低了养蚕劳动强度和提高了蚕桑生产效率,有效破解了农村劳动力紧缺和老龄化现状,大幅提升了区域蚕桑的科技含量和发展水平。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