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重庆黔江:贫困户变身养蚕大户 致富路上帮老乡摘了“贫困帽”
 

重庆黔江:贫困户变身养蚕大户 致富路上帮老乡摘了“贫困帽”

来源:新华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6-10-12   |  阅读次数:320次

 “‘贫困户’这顶帽子,戴在头上并不光彩,我不光要自己摘掉这顶帽子,还要帮助更多的人把它摘掉!”重庆黔江区金溪镇金溪居委年过半百的贫困户王友平说。

    走进王友平家的蚕棚,蚕儿吃桑叶的沙沙声不绝于耳,又白又胖的蚕儿爬满支架。


    又是一个丰收季,老王心里乐开了花。


    “喂养春蚕5.5张,夏秋蚕15张,今年已卖蚕茧1500多斤,收入27000元。晚秋蚕5.5张,按照目前这长势,产茧500斤,卖8000元不成问题。”老王一边添加桑叶,一边给算起了账。“养蚕收入35000元,刨除成本纯收入15000元,儿子、儿媳在外务工纯收入40000元,今年摘掉贫困户帽子不成问题!”老王乐呵呵地说。


    老王这样的养蚕大户怎么会成为贫困户呢?是不是精准识别出了问题?


    原来,早在2010年以前王友平就开始发展猕猴桃、烤烟等产业,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的一天,王友平骑着三轮摩托,带着妻子杨明淑,不慎翻到,杨明淑被摔成盆骨、腿骨骨折,经抢救脱险,用去医药费10多万元,花光所有积蓄,还背上了债务。


    “困难时暂时的,只要你勤扒苦做,总能过上好日子。”王友平没有被突然遇到的灾祸击倒。妻子杨明淑不能干体力活儿了,就在镇上专门给两个上学的孙子做饭。儿子和儿媳外出务工,老王则坚守自己的产业,向土地要财富。


    近年来,黔江蚕桑产业快速发展。王友平迅速调整方向,不再种植烤烟,改种蚕桑,栽桑50余亩,今年养蚕收入35000元。


    由于老王家人手忙不过来,家住邻村清水居委的田景会和另外一个老乡来他家帮忙,每人每年干100多天,能挣10000多元工资。“他们家的蚕桑发展好了,也帮助我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在王友平家帮忙养蚕的田景会感激地说。


    “还是党的政策好,2015年硬化了通往9组何10组的道路,运物资和出行都方便了。对口帮扶我们家的黔江区政府办的同志介绍我认识了濯水镇一个养蚕大户,帮助我解决了技术问题,今后我管好桑园,一年收入几万块钱不成问题。等两年把房子修漂亮了,欢迎大家随时来耍。”面对未来,老王信心满满。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