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蚕桑价格持续低迷 南通海门蚕农盼政策扶持
 

蚕桑价格持续低迷 南通海门蚕农盼政策扶持

来源:海门新闻网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6-09-30   |  阅读次数:330次

 又是一年养秋蚕时,在我市农村仍然不乏妇女在桑田、蚕室内忙碌的身影。但这派景象,已经和多年前的火热截然不同了。如今,受到价格、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蚕桑产业呈现出逐年衰退的趋势。如何促使蚕桑产业“破茧”,重新焕发青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现状:低价格让养蚕赚不上钱

    在我市常乐镇,不少地方还种植着小片的桑林,蚕桑曾经是当地部分农民主要的家庭副业。

    一张半蚕种,这对很多养蚕人家来说,曾只是九牛一毛。但在如今来看,王悦飞的一张半蚕种却让他成为了村上的养蚕大户。记者了解到,王悦飞今年65岁,除了在自家地里种油菜棉花外,就靠养蚕来增加收入。20多年来,王悦飞一直没有中断过养蚕。

    作为“养蚕大户”,王悦飞家至今还保留着近两亩的桑园。“每年都习惯性地养2季,春蚕和秋蚕,毕竟养了这么多年,不养蚕就感觉缺了点什么。”王悦飞坦然告诉记者,但如今,看着蚕宝宝,王悦飞的心里却没底了:这两年,养蚕实在比不上别人在大棚蔬菜基地打工赚得多。

    养蚕人张晓英告诉记者,蚕茧价格不高是蚕越养越少的主要原因。“现在,技术好的人家,一张蚕种可以产一担也就是100斤左右的蚕茧,但是这几年蚕茧的价格越来越低,每担价格在1600元至1800元之间,根本就赚不上什么钱。”张晓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今在农村,劳动力价格并不低,就拿在蔬菜基地打工来算,每天的工资50元至70元。而养蚕需要30天的时间,以此推算劳动力成本至少需要1500元,再加上购买蚕种、药物等100元左右农资成本,养一张蚕种至少要1700元成本,收入称得上微薄。因此张晓英决定,明年不再养蚕了,准备到附近蔬菜基地打工。

       期盼:出台政策惠及蚕农

    对于很多养蚕人来说,让他们放弃一直从事的蚕桑业,实在是令人痛苦的事。而且,不少养蚕人舍不得把桑园毁掉,出租给别人或者改种别的作物。他们期望能够享受到一定的政策扶持。

    养蚕人周宇告诉记者,目前的蚕桑业,主要受市场价格影响。“我们的丝绸,大多数是用来出口,因此受国际市场影响价格波动较大。这两年,蚕茧的价格每公斤35元至37元,波动上下不会很大。很多人看不到养蚕的前景。”对于很多养蚕人来说,缺乏政府的政策扶持,成为是否继续养蚕的重要因素。“我听说别的地方,养蚕都有一定的补贴,但是海门好像没有。”王悦飞说,“主要有蚕种补贴、规模种植奖励,还有政策性农业保险托底。有了政策扶持,我们的信心就变得很足。”

    据了解,目前,海门市棉花、油菜等种植户均可享受到种粮补贴、良种补贴等多项直接惠农举措。同时,政策性农业保险也将粮食作物等列为保险对象,如因气候、病害等造成种养殖损失,农民可获得一定赔偿,保证其再生产能力。但对于栽桑养蚕,相关的惠农政策却几乎没有。

    从实际情况看,蚕桑业在我市的规模并不大,实施政策性扶持的可能性并不令人乐观。

    前景:走规模化和休闲农业之路

    我市蚕桑业的发展前景在何方,有没有“破茧重生”的可能性?对此,我市相关专家分析认为,走规模化种植与休闲农业之路,是重振蚕桑业的两条有效出路。

    所谓规模化,就是规模种养,发展蚕业家庭农场。通过培育蚕业家庭农场,把桑园种管、蚕茧标准化生产、统一收烘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体系,既解决了市场信息难传递、集约化经营难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难对接的矛盾,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整体效益。

    走休闲农业之路,指的是依托桑园绿色低碳的特性、养蚕休闲观光的功能,将休闲、观光、旅游等功能融入蚕桑业。可以建设蚕桑休闲农业园,打造果桑观光园,开展养蚕制丝亲子体验等活动,举行种桑养蚕故事展演,营造“蚕桑抒怀”式的文化沙龙。

    采访中,有专家这样分析,成立蚕业家庭农场,更适合普通的养蚕户,而发展蚕桑休闲农业,需要引进市场资本。只要两种途径有机结合,可以让海门蚕桑业焕发新生。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