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丝绸》60年特约稿:谈丝绸行业的供给侧改革
 

《丝绸》60年特约稿:谈丝绸行业的供给侧改革

来源:《丝绸》杂志社  |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 2016-08-22   |  阅读次数:859次

 作者简介:钱同源(1935—),丝绸技术和管理专家,《丝绸》杂志第二任主编。曾任浙江省轻工业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浙江丝绸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浙江省丝绸公司经理、党委书记,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主任,浙江省丝绸公司总工程师,退休后担任浙江华泰丝绸公司董事长。长期从事丝绸行业管理和技术开发,曾主持制定浙江省丝绸科技发展“八五”“九五”规划并组织实施,取得多项成果并积极推广,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为丝绸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丝绸,古老而又时尚。丝绸从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染整加工到服装服饰,产业的加工链特别长,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每个供给侧都有结构改革的必要。笔者就桑蚕、缫丝和产品3个方面谈些个人看法,与业内人士探讨。

    一、桑蚕供给侧的改革

    
    丝绸的基础在蚕茧。2015年,全国桑园面积1232万hm2(公顷),比上年减少0.8 %;蚕茧发种量1578万张,比上年减少3%;桑蚕茧产量62.8万吨,比上年减少2.1%;桑蚕茧收购均价1698元/50 kg,下降5.8%。蚕丝产量16.9万吨,增长3.9%;真丝绸商品出口额31亿美元,下降0.4%;而丝绸内销出现恢复性增长[1]。历年来,蚕茧、蚕丝价格波动较大,其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丝绸供求变化影响到蚕桑生产的变化;丝绸价格变化影响到蚕茧的收购价格;市场变化信息反映到蚕农的滞后,影响到蚕农养蚕数量的决定,从而造成蚕茧与缫丝供求关系的矛盾。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让市场的这只“无形的手”充分发挥作用。


    笔者曾于1997年就提出丝厂直接收购鲜茧的建议[2]。后来有人提出“公司+基地+农户”的鲜茧收购模式。20世纪80年代还试验推广过“集中售茧,缫丝计价”。但时至今日,大多蚕农对今年养多少蚕仍是心中无数。由于信息不对称,经常出现蚕茧滞销,吃亏的是蚕农,受影响的是缫丝厂,乃至整个丝绸业。2016年国务院《关于第二批取消152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取消鲜茧收购资格认定行政审批,人们担心“蚕茧大战”会不会卷土重来?蚕农在售茧时,茧价会不会就高不就低,造成市场秩序混乱?我想这是不会的。商务部已就此发文提出5项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茧丝办)要创新工作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工作有效衔接、平稳过渡。笔者认为要注重以下两点:


    一是切实做到让丝厂收茧。如果丝厂上面还有中间商,那就无形中抬高了茧的价格,增加了丝厂的负担。我认为,丝厂也好,公司也罢,必须是让实际从事缫丝生产的企业来直接收购鲜茧,减少中间费用。


    二是切实实行合同制。由丝厂(公司)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丝价格高低,丝厂全年生产的需要,与蚕农(基地、合作社)签订合同,确定茧价、数量、质量要求,不论市场变化如何,都按合同收购,如果生丝价格高于合同价时,丝厂向农民(基地、合作社)补给差价,这些都需在合同中加以明确。让市场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笔者在巴西访问时,特别就我国当时“蚕茧大战”的问题问了巴西蚕农。在巴西,无论蚕茧市场价格高低,签订过合同的巴西蚕农都要按照约定把蚕茧卖给提供蚕种的公司。据报道,“江苏东台的富安公司以‘公司+农户’的模式与蚕农形成利益共同体,为确保3万(张)订单蚕农的利益,公司实行保护价收购,并拿出利润的30%反馈”,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高档丝产地”[3]。如果大家都按合同办事,何愁所谓的“茧贩子”扰乱市场秩序?


    现在蚕茧供给侧的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养蚕成本高、比较效益低,以及蚕农的老龄化。大家都在动脑筋如何“省力化”养蚕。如何省力化?笔者的建议是从改良桑品种着手,大力培育“无干密植桑”品种,逐步地推广种植无干密植桑园,为省力化养蚕、条桑育养蚕打好基础。养蚕历来是“精心饲育”,蚕室俨然是禁地,外人不能踏进半步。要求省力化,必须打破老祖宗立下的规矩,解放思想,走出蚕室,实行“地垄养蚕”。笔者在巴西看到,无干密植桑园,采用的是机器收割,拖拉机运输,直接送到养蚕户,用条桑喂蚕。这应该是蚕桑供给侧的一个大改革,从培植桑苗、桑园改造、选育蚕种(培育适合条桑育的蚕宝宝),需要花大力气,投入大量资金,用较长时间才能实现。但是,万里长征始于足下,从现在抓起,为时不晚。采取“地垄条桑育”养蚕完全是可能的。我国那么多大棚种植果蔬都取得了很好的收获,难道就不能“地垄养蚕”?


广西柳城县的工厂化养蚕
    
    二、缫丝供给侧的改革


    以缫丝作为需求方来说,它的供给侧是蚕茧,而缫丝的另一供给侧是机械。现在全国普遍使用了自动缫丝机,这是可喜的一面。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自动缫丝机不足的一面。正如丝绸之路集团董事长凌兰芳所表述的:“全世界最先进,全纺织最落后”。全世界最先进是因为除了中国生产缫丝机以外,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很少生产。全纺织最落后是指虽是自动缫,但实际上还有5项动作要手工服务于设备。30年间缫丝机械的改进并不快,至今仍然是皮带、齿轮、链条叠加的机器设备,工作原理仍然是物理感知,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导入近乎没有[4]。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老一辈的技术人员花了很大的心血,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自主创新,研发了一代又一代的自动缫丝机,取得了多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到现在仍大量生产使用,功不可没。但是科技在飞速发展,如何将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应用于缫丝机(包挂煮茧机、复摇机等),以替代人工,提高质量,提高效率,实现真正的自动化、连续化、智能化。笔者认为这需要从3个方面去努力。


    一是需要国家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虽说当前是市场经济,但是研发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自动缫丝机械以及其他辅助设备,以实现连续化自动缫丝,这是一项很大的工程,要一个企业投入资金去完成开发是力不可及的。


    二是要有相应的设备制造企业来承担这项艰巨的任务,而且要有几个企业组织起来共同攻关。这些企业要有高瞻远瞩的目光和甘于奉献的精神,要能调集技术精英,引进技术人才,互相配合,方能协作攻关。


    三是要有缫丝企业的密切配合,缫丝企业提供试验场所,而且要有资深的制丝技术人员提供详细的缫丝工艺数据和技术指导。


    机械设备这一个供给侧的改革改好了,将大大提高生丝的质量,减少用工,减轻工人劳动强度,降低用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根本上改变缫丝企业落后的面貌。

1962年日本开发的自动缫丝机纵向机构配置图[5]

    缫丝企业的另一方面又是织绸企业的供给侧。作为供给侧,缫丝企业除了按标准生产白厂丝,供给出口和一般绸厂需求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根据绸厂的需要,特别是绸厂生产特种产品的需求。比如,绸厂生产高档丝绸需要6A级生丝,有的绸缎产品需要茸毛特别少的生丝,有的绸厂需要抱合特别好的生丝,有的生产薄如蝉翼纱绸需要特细的生丝等等。这就需要绸厂与丝厂订立供需质量协议,明确要求,丝厂按协议标准生产。这个供给侧结构的改革对于丝厂和绸厂都很重要。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当时浙江省丝绸公司组织了一些丝厂根据绸厂要求生产特殊要求的“对口丝”。固定供求关系,由丝厂定点供应绸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也符合全面质量管理提出的生产厂对原料供应明确质量标准,固定厂家供应的要求。这能改变“生产高质量的绸缎拿不到高质量的生丝”“绸厂到处去采购厂丝”的尴尬局面。同理,服装生产企业也可以与绸厂订立协议,明确质量要求,固定供求关系。


    三、成品生产企业的供给侧改革

    丝绸因其独特的性能深受人们喜爱,丝绸成品生产企业直接与消费者接触,为消费者服务。他们的供给侧改革直接关系到能否拉动内需和增加出口。过去是“我生产什么,销售什么,消费者就买什么”的卖方市场年代。现在是买方市场,当然要根据消费者要什么,我们生产什么。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进行市场调研,调整产品的市场定位。

    一种是把丝绸定义为高档商品,用高级定制的方式,根据消费者的体型,消费者对花色、款式和设计的偏好,设计新颖的时装,引领丝绸时尚潮流,带动高档丝绸的消费。有能力的企业应该在这方面多作努力。此外,高档丝绸还可以进入家庭和酒店,成为诸如墙纸、窗帘等高档装饰品。但这样的高端消费市场毕竟有限,不能所有企业都模仿,不必“在小蛋糕上争食”。


    另一种是如何把丝绸这个高档消费品推向中间层次的消费者。如蚕丝被、被套、睡衣、针织品等传统丝绸消费品,这些产品都是贴身用的,充分发挥了丝绸柔软,与人体皮肤亲和性好,有利于保健等优点。这些传统丝绸产品量大面广,消费群体众多,价格必须适中。


    为了体现丝绸的文化价值,曾经有一段时间,很多公司企业将丝绸用来织造或印制报纸、古画、古书等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这固然是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也存在“阳春白雪,和者甚寡”的问题。体现丝绸的文化价值,要充分发挥其优良的性能,从继承与发扬传统消费优势和开发时尚新颖的精品上下功夫。比如,这几年丝绸家纺产品发展很快,真丝消耗量多,利润空间大。我们要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多展开调查研究,开发生产多种款式、多样配套、不同价格层次的真丝家纺产品;丝绸装饰产品也是亟待新开发的方向。用丝绸装饰房间,一般老百姓是用不起的,但是高档酒店、会所、别墅,是有条件使用的。如果组织国内外的建筑设计师、装潢设计师共同合作,把丝绸软装饰推广开来,市场前景不可估量;用丝绸作包装也是一种文化传统。有些国画的装裱用的就是绫绢,如全国闻名的“双林绫绢”。一些高档相册、首饰盒、表盒等,也都可用丝绸作衬里,织锦作包面。一些知名奢侈品牌商品的包装也可以用丝绸作包装,不仅显现了丝绸的艺术价值,也提升了这些奢侈品的品位。


    总之,丝绸商品的供给侧改革,必须着重调查研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把握市场脉搏,根据不同消费层次,不断创新,把丝绸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资料:
[1] 商务部办公厅,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加强2016年度全国桑蚕种、茧、丝产量引导工作的通知[J]. 浙江丝绸信息,2016(5):39.
[2] 钱同源. 关于丝厂收购鲜茧[J]. 丝绸, 1997(3):6.
[3] 同是养蚕户 缘何效益两重天[J]. 浙江丝绸信息, 2015(10):21.
[4] 小众设备然后摆脱尴尬困局[J]. 浙江丝绸信息, 2016(4): 29.
[5] 小林安. ニッサンHR-3型自動繰糸機[EB/OL]. (1962-07-27)[2016-08-01].
https://www.jstage.jst.go.jp/article/fiber1944/18/10/18_10_932/_pdf.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蚕桑丝绸研究所   陕ICP备19014831号-1